摘要:开学季线上、线下热销的4款水晶泥玩具送检,结果显示硼元素迁移量全部超标,最高超国家标准19倍多。当五颜六色的软泥在孩子们手中捏出各种造型时,家长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些标榜“解压”“益智”的玩具,可能是潜在的“健康杀手”。
□ 李丽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开学季线上、线下热销的4款水晶泥玩具送检,结果显示硼元素迁移量全部超标,最高超国家标准19倍多。当五颜六色的软泥在孩子们手中捏出各种造型时,家长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些标榜“解压”“益智”的玩具,可能是潜在的“健康杀手”。
水晶泥,学名史莱姆,是一种果冻状凝胶玩具,其可塑性和延展性与硼砂的添加密不可分。而硼砂是一种有毒化合物,科学研究表明,成人摄入1至3克硼砂即可中毒,儿童误食5克、婴儿误食2至3克便可能致命。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皮肤接触或吸入其挥发物,还可能对儿童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已陆续曝出多起儿童因玩耍不合格软泥玩具导致皮肤过敏、化学灼伤甚至意外中毒的案例,这些惨痛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本应带给孩子欢乐的玩具,变成潜在的“慢性毒药”,这无疑是对儿童权益的严重漠视。
软泥玩具安全危机的背后,是一条从生产到销售、从平台到家庭的全链条责任失守。部分生产商全然不顾儿童健康,只看重利润。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超标添加硼砂,更在产品包装上或隐瞒硼砂成分,或不标注硼元素迁移量等关键安全指标。为躲避监管,一些厂家甚至虚构厂名厂址、伪造质检报告,与监管部门玩起“猫鼠游戏”。实体店和电商平台只追求“卖得好”,对产品是否合规、有无安全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三无”产品上架。孩子和家长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商家“益智”“解压”等营销话术误导,存在“只要不食用,玩一下没关系”的侥幸心理,认识不到长期接触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近几年,尽管“毒泥”玩具屡次被曝光,但此类行业乱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治,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尽快构建“标准—监管—共治”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在标准层面,建立刚性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将硼元素迁移量等关键指标纳入强制检测范围。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生产销售全链条追溯系统,对校园周边、电商平台等重点区域实施靶向监管,对于伪造质检报告的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罚,造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提升家长和儿童的安全素养,鼓励社会监督与举报。唯有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才能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防线。
编辑:郭艳娜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