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压倒性优势,最后关头被美国一票否决,中国对特朗普彻底失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4:48 1

摘要:14比1,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十四个绿色赞成灯亮成一片,只有一个鲜红的反对刺眼地跳出来。会场里为加沙停火、为人道通道、为被扣押者回家的一次努力,被一只手按下了否决键。

14比1,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十四个绿色赞成灯亮成一片,只有一个鲜红的反对刺眼地跳出来。会场里为加沙停火、为人道通道、为被扣押者回家的一次努力,被一只手按下了否决键。

提案很直接:立即、无条件、受到各方尊重的永久停火;被扣押的所有人员无条件释放;以色列取消对人道援助进入加沙的一切限制,把粮食、药品、水和燃料大批量、无阻碍地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谁提的?安理会的十个非常任理事国,地域跨度从亚非到欧美,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成员。这不是哪一家的小算盘,像极了一次“众筹的共识”。

投票时,四个常任理事国站到了“赞成”那边。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把票投给了停火与救命。赞成票数一路攀到14,没有一张弃权。按常理,这样的队形足够说明问题——战场已经到了停不下来的边缘,粮袋子已经瘪到再晚一步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悲剧。

可偏偏就卡在那一张反对票。美国说不。屏幕上的红色一亮,整个案子倒下了。这一幕太熟悉了,像是明明拉住了急刹车,车轮却在最后一秒被人松开。很多代表脸上的表情从期盼变成了无力,台下有记者悄悄吸了口气,笔又放下了。

美国代表的发言给这场投票又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说,文本没有谴责哈马斯,没有承认以色列的自卫权,甚至让一些有利于哈马斯的陈述在会场扩散。他们要求哈马斯立即释放所有被劫持人员并且投降。语气坚定,立场分明,一边说一边把话筒往前推,像是在给一场注定不被多数人接纳的决定加上最后的底气。

这一回连传统盟友都跟不上了。法国的态度很清晰,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破坏已经失去军事意义,该停下来了,还提到要在既有的参数基础上推动两国方案,并且会和沙特一道往前走。英国的表达更谨慎一些,谴责了哈马斯,强调哈马斯不应在加沙的未来中存在,但也提醒以色列,军事行动越扩越大,原本有机会的和平就走远了。英国代表还点到一处最扎心的现实——加沙正在发生一场完全人为制造的饥荒,请立刻停下。

两张赞成票的方向,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一个在欧洲大陆,一个在英伦海峡,和美国关系千丝万缕。可到这种关头,连他们都把手里的票投给了停火与人道。这不是谁的倒戈,更像是一次迟到的理性回摆。

中国的立场用了两个字:失望。对谁的失望?对那只把14张赞成按掉的手。美国和国际社会背道而驰的样子,再一次让各方为了化解巴以局势付出的努力打了折扣。看直播的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路明明就在那里,走不进去,卡在一扇被反锁的门上。

秘书长古特雷斯这几天的表态,算得上是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他支持安理会改革,还提到英法提出的限制一票否决权的设想。过去的架构对上今天的现实,越来越不合身;成员之间的撕扯,让很多该往前的事被硬生生按在原地。需要动一动了,哪怕很难。改革那条路,坑多,风大,谁都知道不可能一脚跨过去。可要是不动,像今天这样的投票还会一次次重演。

这张否决票。表面看,美国又替以色列争来一点时间。可这条路越走越窄,回头的代价只会变大。美国社会的情绪已经在变化,有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成年人觉得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过了头,冲突刚爆发时,持同样看法的人还少一截。

政坛里,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支持,和现在的执政路线紧密绑在一起。特朗普的影子,在外交与安全议题上依旧笼罩着华盛顿的决策风格。这种一路顶到底的姿态,让美国在外部场合越来越孤立,在内部话语上也越来越撕裂。看今天的这场投票,英法投出了赞成,这可不是小插曲。北约的旗帜还在,但盟友之间出现了重大分歧,这就是一个信号灯。

那中国到底在失望什么?答案并不复杂。对停火与救命的诉求,被一票挡下;对多边秩序的基本尊重,被一次又一次地拿来试探底线。更直白一点,对特朗普式的单边主义、极化叙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敌我”的做派,彻底失望。现实不是舞台秀,国际关系不是谁在话筒前音量更大就算赢。

提案的内容,它并不复杂,也没有埋雷。停火、放人、开通道,这三件事摆在任何冲突场景里,都属于最低限度的底线。十个非常任理事国把它们装进一张纸,四个常任理事国认可,十四个成员对此点头。唯一的反对,落在自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美国那里。代表团的发言把责任与标签一股脑甩向哈马斯,强调自卫权,不愿接受任何可能弱化以色列行动空间的表述。这样的叙事,在会场外也很熟,媒体上也不罕见。但它挡不住一个事实:加沙的人道灾难正在滚雪球。让救援物资进场,把被扣押者带出地道,把枪声压下去,才是止血的最紧要处。

英法的两段表述,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欧洲的心思。法国讲得直,甚至主动把两国方案重新端上桌,还抬手去拉沙特一起往前走。这是一种尝试,把安全与政治前景捆起来,把临时性措施与终极框架搭在一起。英国的顾虑能理解,一边要安抚国内的安全焦虑,一边不想背上无视人道灾难的骂名,话里话外既有谴责,也有劝阻。两条路线并不完全一致,但这一次的票,站在了同一边,这已经很说明问题。

现场之外,还有一条引人关注的线。古特雷斯提到限制否决权的构想,这不是头一回被提起,但今天听上去分量更重。改革怎么走,走多快,谁都明白有一堆难点。美国已经提前表态,新的国家可以进来,但别碰那张否决权的椅子;自己的票更是不能动。其他常任理事国也各有想法。这显然不是一纸声明能搞定的事。可哪怕路再远,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不然今天这样的“14比1”,还会在屏幕上反复重演。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