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村里的路修好了,快递能送到家门口,自来水、5G网络、电力一应俱全,和城市生活差不了多少。”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也变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多农村人“回村建房”,是理性选择,还是盲目跟风?
农村宅基地真的成了“摇钱树”?
“三层小楼”会不会只是短暂的风潮?
在外打工的程建军今年在皖南老家盖起一栋三层小楼。
他说:“村里的路修好了,快递能送到家门口,自来水、5G网络、电力一应俱全,和城市生活差不了多少。”
安徽黄山市歙县的村民胡敏,退休后原本可以在城市继续生活。
但她选择返乡,也在家门口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
新房的房梁用了老家山上的杉木,门窗请木匠雕了荷花纹。
胡敏说,她不是为了“风光”,而是想“留住一点念想”。
四川眉山丹棱县,90后刘悦返乡后,将一楼改成直播间,二楼做民宿接待,三楼自己住。
她直播卖自家种的柑橘,每月销量超过20万斤,比以前挣得多多了。
2025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超过87%,快递服务“村村通”基本实现,农村电力供应稳定,5G也覆盖到多数行政村,让农村生活变得很方便。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了资格权、使用权等权益,部分地区还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湖北荆门沙洋县,村民周建国在2025年初拿到宅基地使用权证后,才下定决心投资建房。
他说:“有证了,才敢投真金白银。”
湖南人陈卫国在广东东莞打工多年,2024年在衡阳老家建了房。
他说:“城里买房太贵,老家几十万就能盖一栋。老人住得舒适,节假日一家人也有个落脚点。”
浙江瑞安的郑海峰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父母已去世多年,但他坚持把房子建在老宅旁。
他归乡建房的主要原因是“归属感”,他说:“老宅后面是父母的坟,想守着他们。”
无序建房、破坏耕地和生态环境是不好的。
要让“有房”与“有业”同步发展。
房子盖得再好,没有人住、没有产业带动,最终还是会回到“空心村”的老路。
农村宅基地之所以变成“摇钱树”,是因为是时代变了。
城市越来越贵,农村越来越好,“进城”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三层小楼能住、能用、还能生财,在村里也能生活的很好。
过去,农村是“被离开的地方”;而现在,它正在成为“主动回归的地方”。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