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尽西南却被立庙供奉,历史上的大西王,究竟是好是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7:24 1

摘要:但奇怪的是,在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庙里,却端坐着一尊“张献忠塑像”,当地人尊称他为“张爷”,逢年过节总要上香祭拜,说他是明末保卫四川百姓的大功臣。

根据明史记载,明末有这样一个叫张献忠的魔头,他在四川杀人八百万,致使整个西南血流成河骨成山。

但奇怪的是,在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庙里,却端坐着一尊“张献忠塑像”,当地人尊称他为“张爷”,逢年过节总要上香祭拜,说他是明末保卫四川百姓的大功臣。

这样矛盾的现象,让许多专家都困惑不已:

屠刀与稻穗,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张献忠?

张献忠塑像

张献忠出生在明朝万历年间,老家是陕西延安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那时候的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朝廷赋税重如泰山,陕西又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吃树皮、啃观音土充饥。年轻的张献忠当过捕快,也在延绥镇当过兵,可即便如此,还是填不饱肚子。

天启末年,陕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饥民们举着“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反抗官府的压榨。张献忠一看,横竖都是死,不如跟着起义军闯一闯,就这样,他带着几个同乡加入了王嘉胤的队伍。

因为张献忠打仗不要命,又有股子狠劲,很快就被提拔为头领,自号“八大王”。

他的队伍里大多是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专门攻打官府和豪强,把粮食和钱财分给穷人,老百姓都说:“八大王的队伍,是咱们穷人的队伍。”

崇祯八年,张献忠率军攻克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给挖了,气得崇祯皇帝直跺脚。这一仗让张献忠名声大噪,各地起义军都知道,有个叫“黄虎”的张献忠,打仗跟不要命似的。

饥荒图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带着大军进入四川。

这时候的四川,早已被连年的战乱折腾得不成样子,明军腐败无能,地主豪强又趁机欺压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

张献忠打下成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

按理说,新皇帝登基,老百姓应该害怕才对,可奇怪的是,成都的百姓一开始还挺欢迎他。

原来,张献忠颁布了“五不纪律”:不杀人、不放火、不奸淫、不宰耕牛、不抢财货。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张献忠下令“不许擅杀一人”,还让士兵帮着老百姓种地、修房子。

可后来为啥又有了“屠川”的说法呢?这得从大西政权的统治说起。

张献忠虽然对老百姓不错,但对明朝的官员、地主豪强可一点不客气。他下令没收这些人的土地和财产,分给穷苦百姓,还设立“剥皮厂”,专门惩治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

有些地主豪强为了保命,就逃到山里,联合明军残部和张献忠对抗,到处散播“张献忠杀人如麻”的谣言。再加上后来清军入关,南明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多次发生冲突,双方在四川拉锯战十几年,老百姓夹在中间遭了殃,人口锐减。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就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在张献忠头上,说他“屠尽四川六万万人口”,这显然是夸大其词。根据现代考证,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减少,主要是战乱、瘟疫和饥荒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算在张献忠头上“平账”,显然过于主观了。

在四川彭山的江口镇,一直流传着“江口沉银”的传说:“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2017年,考古学家在岷江河道里发现了大量的金银文物,证实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这些金银从哪儿来的?大部分都是张献忠的大西军从明朝藩王、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手里没收来的。

江口沉银

张献忠打仗有个习惯,每打下一座城池,就先抄官府和豪强的家,把金银财宝藏起来,作为军饷。后来清军逼近四川,张献忠决定率军北上抗清,临走前,他把来不及带走的金银装在船上,打算沉到江里,等以后回来再取,没想到这一沉就是几百年。

江口沉银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张献忠的财富来源,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政策——专门和权贵作对,把好处留给老百姓。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献忠的队伍里也有一些军纪不严的情况,特别是在后期和清军、明军的对抗中,为了补充粮草,难免会出现抢掠的现象,这也是他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

清军入关后,张献忠清楚地认识到,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明朝,而是关外的满族政权。

他曾经对部下说:“明朝虽然腐败,但咱们和汉人是一家人,现在满人来了,要亡咱们的天下,咱们得联合起来抗清。”

于是,张献忠主动派人与南明政权联系,提出“联明抗清”的主张。可惜的是,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对张献忠的大西军既想利用又不信任,错失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顺治三年,张献忠率军北上抗清,在西充凤凰山遭遇清军突袭。当时张献忠正在指挥军队转移,突然看到远处有清军的旗帜,他不顾部下的劝阻,亲自骑马到前线查看,结果被清军的弓箭手射中,当场坠马身亡。

张献忠死后,他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继续率领大西军抗清,后来加入南明永历政权,在云南、贵州一带坚持斗争了近二十年。特别是李定国,多次大败清军,差点收复失地,成为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

李定国

在官方史书中,张献忠是“杀人魔王”,是“流寇”,但在民间,他的形象却完全不同。四川很多地方都有“张爷庙”,老百姓说张献忠是“替天行道”,专门杀贪官污吏,保护穷人。

梓潼县的七曲山庙,原本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后来老百姓把张献忠的塑像也搬了进去,说他是文昌帝君的化身,能保一方平安。

还有传说当地端午节挂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张献忠——当年他的军队路过一个村子,看到老百姓穷苦,就下令不杀这里的人,还让士兵在门口插上艾叶作为标记,后来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当然,民间传说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为什么老百姓会记住张献忠的好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的政策对穷苦百姓有利。

梓潼七曲山庙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老百姓只求能吃饱饭、活下去,张献忠的队伍虽然有过暴力行为,但更多时候是在和欺压他们的权贵作斗争,这也是他能在民间留下正面形象的根本原因。

张献忠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出身贫苦,带领农民起义,反抗明朝的腐朽统治,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把土地和粮食分给穷人,这是他的进步性;但他在统治过程中,也确实有过过激的行为,特别是对官僚和豪强的镇压,手段过于残酷,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从历史的角度看,张献忠的起义是明末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能推翻旧政权,却无法建立新的秩序,最终只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斗争客观上打击了明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

至于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许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正如史书所说:“张献忠者,乱世之雄也,其行虽暴,其心亦有为民之意。”

本文全文原创,文案撰写与史料收集不易,若您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点赞收藏对我给予鼓励,也可以在评论区提出你想了解的历史,点个关注不迷路,下期由我来为您一一解析。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