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五营镇,总面积275万平方米的大地湾遗址,自1978年正式发掘以来,已清理出房址241座、墓葬79座、窑址38座,出土文物近万件。其中6项带着“中国最早”标签的发现,并非空泛的“史前遗存”,而是有明确地层、碳十四测年与实物佐证的文明坐标,每一项
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五营镇,总面积275万平方米的大地湾遗址,自1978年正式发掘以来,已清理出房址241座、墓葬79座、窑址38座,出土文物近万件。其中6项带着“中国最早”标签的发现,并非空泛的“史前遗存”,而是有明确地层、碳十四测年与实物佐证的文明坐标,每一项都用考古实证改写了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
大地湾一期H398灰坑中,出土的炭化黍粒,经碳14测定,距今7800-7300年,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这一发现与《诗经·大雅》中“黍维秬秠,农夫之庆”的记载形成呼应——古人将黍列为“五谷之长”,恰与大地湾先民最早驯化黍的实证吻合。
此前学界认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早期,而大地湾炭化黍的发现,直接将这一时间上推1000年。标本出土地层伴随大量石斧、石铲等农耕工具,且黍的炭化颗粒形态已脱离野生状态——颗粒饱满、果皮较厚,证明当时先民已完成对稷的人工驯化,确立了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为北方农耕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今西北仍广泛种植的糜谷,其基因序列与大地湾黍粒存在演化关联,形成了从史前到现代的完整传承链。
这批黍粒与希腊阿尔基萨遗址出土的同期黍粒年代相当,直接推翻了“中国黍源于西亚”的假说。
在大地湾一期文化的M26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三足钵(编号T197③:12),器表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口沿处用黑彩绘制简单的宽带纹。经考古类型学比对,这件彩陶的胎质、彩绘工艺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5000年)的彩陶有明显传承关系,但碳十四测年显示其距今约7000年,比半坡彩陶早1000年,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200多件紫红色彩陶,经X射线荧光分析,其颜料来自当地富含铁元素的矿物,烧制温度稳定在800-900℃,工艺已相当成熟。其中三足钵上的宽带纹、螺旋纹,与稍后的半坡彩陶纹饰存在明显演化关系——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距今6000年)中,部分线条构图可追溯至大地湾的几何纹,印证了“彩陶西起东传”的传播路径。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上,考古人员发现了14种彩绘符号,均刻划或绘制于陶钵、陶盆的口沿内侧。其中编号为H102:1的陶钵上,刻有一个类似“↑”的符号,另一件T201④:3陶盆上则有“○”“□”组合符号,这些符号笔画清晰、形态固定,且在不同遗址单位(灰坑、房址、墓葬)中重复出现,排除了随意刻划的可能。
对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出土的陶器刻符,大地湾符号不仅时代早1000多年,且部分符号高度相似——如半坡的“Ⅰ”“Ⅱ”刻符,在大地湾陶器上均能找到原型。考古学家李学勤认为,这些符号“已具备文字的基本特征:固定的形态、特定的含义、重复的使用场景”,极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早期雏形,为汉字“由符到字”的演变提供了关键缺环。
大地湾四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的F901房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建筑遗存。这座建筑位于遗址山坡中轴线顶端,总面积420平方米,由主室、前厅、后室、左右侧室及门前棚廊组成,整体呈“品”字形布局。
从建筑结构看,F901采用“木骨泥墙”架构,室内立柱142根,其中主室南北两侧各有8根直径0.5米的附壁柱,形成“八柱九开间”的格局,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布局的最早实例。主室面积130平方米,地面经特殊处理(后文详述),可容纳百人集会,结合其位于聚落中轴线、周围环绕普通民居的位置,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它是部落联盟的议事、祭祀场所,具备“宫殿”的功能属性,比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3500年)的宫殿早了近2000年。
F901房址的主室地面,是考古界公认的“史前建筑黑科技”。这块地面厚约15厘米,表层光滑如镜,经检测其主要成分是煅烧后的料礓石(碳酸钙结核)粉末与砂石混合凝结而成,抗压强度达每平方厘米120公斤,相当于现代100号水泥砂浆的强度。
建筑学家罗哲文团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先民先将料礓石破碎后高温煅烧(温度约800℃),使其分解为氧化钙,再与砂石、水混合,利用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的化学反应,形成坚硬的胶结层。这种工艺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作水泥(距今约2000年)原理相似,但比后者早了35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技术。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块地面历经5000多年,整体水平误差不超过1厘米,可见当时建筑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准。
大地湾四期文化的F411房址,是一座面积约20平方米的半地穴式建筑,其居住面西部发现一幅用炭黑绘制的地画,长1.2米、宽1.1米,保存完好率达80%。这幅地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两人并肩站立,头戴串珠冠饰,四肢舒展,似在舞蹈;下部则绘有两个横卧的人形,旁有类似“床榻”的轮廓,周围环绕着7个类似陶器刻符的符号。
经碳十四测年,地画距今约5000年,比河南安阳殷墟(距今3300年)的壁画早17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考古学家认为,地画描绘的可能是“巫舞祭祀”场景——上部舞蹈者为巫师,下部横卧者为病患或逝者,符号则可能是祭祀咒语,反映了当时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其线条流畅、构图完整,已具备绘画的基本要素,将中国美术史的开端向前推了2000多年。
从8000年前驯化稷的农耕智慧,到7000年前烧制彩陶的审美觉醒,从5500年前建造宫殿的规划能力,到5000年前绘制地画的艺术表达,大地湾的6项“中国最早”,并非孤立的遗存,而是串联起中国早期文明“衣食住行、精神信仰”的完整链条。这些埋在黄土里的实证,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史前先民“蒙昧落后”的刻板印象,更证明中华文明的根基,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深、长得牢。
来源:山海拾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