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莫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红高粱》里热烈的乡土故事,是《丰乳肥臀》中沉重的历史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写了一辈子小说的作家,五十岁后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另一种“文字故事”。莫言的书法,就像他的小说一样,带着泥土的粗粝感,也藏着对生活
提到莫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红高粱》里热烈的乡土故事,是《丰乳肥臀》中沉重的历史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写了一辈子小说的作家,五十岁后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另一种“文字故事”。莫言的书法,就像他的小说一样,带着泥土的粗粝感,也藏着对生活的细腻琢磨。
一、不会用右手写字的作家:笨拙里长出的个性
莫言学书法算是“半路出家”,而且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他用左手写字。普通人用右手写字练了几十年,他却偏要从零开始,让左手在纸上跌跌撞撞地找感觉。这种“笨拙”反而成了他的特色:笔画不讲究横平竖直,常常歪歪扭扭,却像田间的野草,带着一股自然生长的劲头。比如他写“福”字,撇捺不像传统书法那样舒展,反而短粗有力,像是庄稼汉握惯了锄头的手,带着生活的重量。
更特别的是,他写的内容大多是自己的诗和感悟。比如去黄河边游玩,他会即兴写首小诗:“黄河水黄,黄得苍茫,黄得悲壮……”然后用毛笔歪歪扭扭地抄在纸上。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展示书法技巧,而是像日记一样,记录当下的心情。就像他说的:“我写字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而是把心里的话换一种方式说出来。”这种“写心不写形”的态度,让他的字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看他的书法,就像读他的小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实情感。
二、当小说遇见毛笔:文字在宣纸上“讲故事”
莫言的书法和他的文学创作始终分不开。他的小说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常常带着夸张的生命力,这种风格也渗透到了书法里。比如他写“酒”字,笔画浓墨重彩,像喝醉的人走路,歪歪斜斜却有股豪迈劲;写“哭”字,结构紧凑,笔画间似乎有泪痕,让人联想到小说里人物的苦难。他甚至把书法当成小说的延伸,有时会在长卷上一边写字一边画简笔画,比如画个戴斗笠的农民,旁边配上几句顺口溜,就像给小说配了插图。
传统书法讲究“临摹古人”,但莫言偏要“自创一派”。他不追求每个字都像字帖里那样标准,反而觉得“太规矩的字没生气”。就像他小说里的人物,个个带着鲜明的个性,他的字也有自己的“脾气”:有的笔画粗得像树干,有的细得像草茎,有的字歪向一边,像在跟人打招呼。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写法,让很多懂书法的人皱眉头,却让普通人觉得亲切——原来作家的字,真的和他的故事一样,带着烟火气。
三、用书法做善事:墨香里的温暖心意
莫言的书法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不仅是艺术,更是帮助别人的工具。从2019年开始,他每年都会举办“百福同心”慈善拍卖,把自己写的“福”字和其他书法作品拿出来拍卖,所得的钱全部用来救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比如2025年,他和余华、苏童等作家朋友一起写了21幅作品,其中一幅写着“平安是福”的横幅,拍了十几万,这些钱能让好几个孩子做手术。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他还在网上开通账号,分享自己的书法和背后的故事。有人留言说:“莫言的字不算漂亮,但能看出他写的时候很用心,就像他的小说,让人感动。”这种用艺术传递善意的方式,让书法不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变成了连接人心的桥梁。莫言曾说:“如果我的字能帮到别人,比拿多少书法奖都有意义。”
四、争议:这样的字算不算书法?
莫言的书法一直有争议。有人觉得,书法是门传统艺术,讲究笔法、结构、章法,他的字线条不流畅,结构也不工整,根本不算书法。但也有人说,书法的核心是表达情感,莫言的字带着真诚和生命力,比那些刻意追求好看的字更有味道。就像他的小说,一开始也有人觉得“太土”,后来却发现里面藏着深刻的人性洞察。
其实,莫言自己对这些争议看得很开。他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书法家,只是个喜欢用毛笔写字的人。”他的书法就像他的文学一样,打破了常规的边界——不追求“专业”的漂亮,却用真实的体验打动人心。就像农民在田地里种庄稼,不一定符合园艺师的标准,但每一株都带着土地的气息。
结语:字里行间见真章
莫言的书法,是一个作家用另一种方式讲述的人生故事。这里没有专业书法家的精致技巧,却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苦难的同情、对真诚的坚持。他用左手写出的每一笔,都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带着不完美的真实,却因此格外动人。或许,当我们欣赏他的书法时,不必纠结于“这是不是书法”,而应该想想:这些歪歪扭扭的笔画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就像他的小说教会我们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他的书法也在告诉我们:艺术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心灵的共鸣。
来源:彩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