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官方宣称这是技术问题,但内部人士透露,该系统自2023年特朗普重启“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已超负荷运行,频繁的政策调整令软件框架不堪重负。
4月1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的关税豁免系统突发故障,导致所有处于“90天关税暂停期”的货物无法正常征收关税。
尽管官方宣称这是技术问题,但内部人士透露,该系统自2023年特朗普重启“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已超负荷运行,频繁的政策调整令软件框架不堪重负。
《华尔街日报》披露,现行系统最多只能支撑每周2次关税调整,而特朗普政府平均每周发布3.5项新指令。
故障发生后,CBP未采取紧急修复措施,反而建议进口商“先放行、后补报”。这种反常操作被解读为技术官僚体系对特朗普反复无常关税政策的消极抵抗。
正如前国务卿布林肯所言,滥施关税已让美国从“优先”沦为“独行”,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间的裂痕日益扩大。
面对白宫的施压,美国技术官僚正通过“体制内工具”寻求平衡,CBP要求进口商提交完整纸质文件方可豁免处罚,此举实质延缓了关税征收进程。
财政部连续3个月未更新关税实际征收率,仅公布“政策覆盖率”等模糊指标。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暴露了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自2018年钢铝关税争端至今,美国海关系统已承载超过200项关税调整指令,但其核心代码仍基于20世纪90年代架构。
政策制定者追求“推特治国”式即时决策,而技术官僚受制于陈旧预算审批流程,系统升级常年滞后。
财政部、商务部、CBP等部门在关税政策解释权上存在冲突。例如2025年3月“汽车关税新政”因部门间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12万份报关单积压。这种碎片化管理模式严重削弱政策执行力。
美国企业依赖的全球物流追踪系统(如IBM的TradeLens)与CBP系统存在数据壁垒。4月11日故障期间,价值47亿美元的半导体原料滞留港口,暴露了数字化基建与全球化商业需求的断层。
此次系统故障不仅是技术事故,更是美国治理能力衰退的缩影。
哈佛大学豪斯曼教授指出,美国服务业占GDP达80%,但关税政策仍固守“制造业回流”幻想,这种认知错位导致政策与执行体系渐行渐远。当技术官僚不得不用系统崩溃来“过滤”不合理政令时,暴露出的是美国体制自我纠错机制的失效。
这场无声对抗的结局,或将决定美国能否在“新孤立主义”与“全球化治理”间找到平衡点——而陈旧的技术基座与割裂的官僚体系,正让这个选择变得愈发艰难。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