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工作好些年了,熊孩子咬人、家长护短这类事儿,我真是见得太多了。就说晨间接待的时候,有个孩子风风火火冲进教室,上去就咬了另一个小朋友一口。被咬的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可咬人孩子的家长呢,却一脸无所谓,轻飘飘地说孩子小,不懂事。还有区域活动的时候,俩孩子抢玩具
在幼儿园工作好些年了,熊孩子咬人、家长护短这类事儿,我真是见得太多了。就说晨间接待的时候,有个孩子风风火火冲进教室,上去就咬了另一个小朋友一口。被咬的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可咬人孩子的家长呢,却一脸无所谓,轻飘飘地说孩子小,不懂事。还有区域活动的时候,俩孩子抢玩具,其中一个突然就下嘴了。被咬孩子的家长要求给个说法,咬人孩子的家长却反过来怪人家孩子不会分享。这些场景,真的让人特别无奈。
孩子为啥会咬人呢?背后的原因还挺多。有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着急的时候,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只能用咬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表达。就像有个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他说不出来,一着急,牙齿就上去了。还有些孩子是喜欢模仿别人,看到别的小朋友咬人,觉得挺好玩,自己也跟着学。另外,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差,生气或者兴奋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也会出现咬人的行为。当然,家庭环境也有影响,如果家长太溺爱孩子,让孩子没什么规则意识,也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面对这些情况,我有一套自己的实战方案。
首先,我会通过观察记录表来预判孩子攻击行为的前兆。我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观察记录表,记录他们的日常行为。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咬人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动作,比如握紧拳头、使劲跺脚,或者眼神变得凶狠。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开始握紧拳头,呼吸也变得急促,我就知道他可能要“发作”了。我赶紧走过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再拿一个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除了观察孩子,我还会设计一些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家长掌握情绪引导技巧。我设计了一个“情绪温度计”的游戏,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愤怒等级。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比如说,红色代表非常生气,黄色代表有点生气,绿色代表心情平静。家长可以问孩子现在处在哪个颜色阶段,然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咬人的行为自然也就会减少。
和护短的家长沟通也是个技术活,我一般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我先肯定孩子的优点,比如“您家孩子特别聪明,画画画得可好了”。接着,我会说明孩子咬人行为带来的影响,“今天孩子咬了别的小朋友,把人家弄哭了,对方家长也挺着急的”。最后,我会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咱们可以在家多和孩子玩情绪识别的游戏,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和家长沟通还有一套话术模板,就是“描述事实 - 表达感受 - 建议替代方案”。举个例子,“我看到您家孩子今天在活动中咬了小朋友(描述事实),我心里挺担心的,怕孩子养成习惯(表达感受),咱们可以多教孩子一些表达需求的话,像‘我想玩这个玩具’(建议替代方案)”。
为了能长期关注孩子的行为,我建立了行为观察日记模板。每天我都会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还有和小朋友的互动情况。这样既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过,如果孩子咬人行为很频繁,怎么都改不了,或者还伴有其他异常行为,像情绪特别不稳定、睡眠不好,那可能就需要专业人士介入了。
处理熊孩子咬人、家长护短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教孩子控制情绪,再加上和家长好好沟通,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小咪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