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血脉续写红色丰碑的时代回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09:28 3

摘要:清明,是万物生长的节气,更是民族精神的溯源时刻。在雅安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347位英魂长眠于此,2078位烈士的姓名镌刻成永恒。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西康解放的壮阔史诗,更是一座贯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丰碑。

□黄伟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节气,更是民族精神的溯源时刻。在雅安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347位英魂长眠于此,2078位烈士的姓名镌刻成永恒。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西康解放的壮阔史诗,更是一座贯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丰碑。

一砖一瓦皆是史,红色印记刻山河。70余年前,青衣桥畔的解放军入城号角,文辉桥头的胜利欢呼,定格了西康解放的黎明曙光。从西康省党政机构旧址到西康省人民广播电台遗址,从烈士陵园到斑驳的红色建筑群,历史的“活化石”无声诉说着“挺进西康、解放西康、建设西康”的峥嵘岁月。西康省虽如流星划过历史长河,却在雅安大地上播种下信仰的火种,让“省会雅安”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地标。从挺进大渡河的急行军,到剿匪建政的星火燎原;从康藏公路的生死鏖战,到民主改革的破冰前行,雅安“红色遗址”上的每块砖瓦,都在诉说着理想主义者用热血浇筑新世界的传奇。

青春对话青春,信仰唤醒信仰。当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向祭扫者讲述那段历史,当田家炳中学的少先队员在纪念碑前齐声宣誓,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正在上演。青年们从聆听讲解的旁观者,转为历史记忆的讲述者,最终成为传承精神的践行者。这种“沉浸式”教育让“为人民而生,为祖国而死”的誓言不再停留于课本,而是化作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在少年擦拭墓碑时融入指尖的温度,在青年重温誓词时激荡胸腔的共鸣。历史的回响,在代际传递中愈发清晰;信仰的力量,在青春碰撞中生生不息。

以清明为镜,照见精神传承的当代命题。陵园里长眠的英烈,平均年龄永远定格在20岁左右。他们以青春置换光明,用生命托举信仰的选择,恰似一面明镜:当物质丰裕模糊了奋斗坐标,当个体叙事冲淡家国情怀,我们更需要从“小我”走向“大我”的精神觉醒。苍坪山下,少先队员的歌声,纪念碑前紧握的右拳,不仅是红色血脉的延续,更昭示着一个民族在回溯历史中寻找精神原力的集体自觉。那些定格在岁月里的年轻面孔,始终在提醒我们:何为理想,何为担当,何为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站在镌刻“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丰碑前,青衣江的碧水依然奔涌如昨。西康战场的硝烟虽散,但先烈精神早已化作润泽雅安大地的无形之水,在青年擦拭墓碑的指尖流淌,在学子诵读誓词的声音中传承。当新时代的奋斗者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洪流,便是对“这盛世如您所愿”最有力的回应。

今日之青年,使命在肩。愿每一次驻足与凝望,都能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让英烈之志永驻心间,让信仰之火照亮复兴之路。清明祭英魂,不惟追思,更为传承。雅安烈士陵园的松涛声里,历史从未沉睡,信仰永远年轻。让我们以清明为舟,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江河中破浪前行——因为最好的告慰,是让红色丰碑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的最高处,让先烈的理想在后继者的奋斗中继续生长。

来源:生态雅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