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体检季,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后都会心生困惑:定期体检是否有必要?不同人群该如何选择体检项目?指标异常是否意味着患病?针对这些大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9月xx日,环球网《环球健康说》直播栏目特别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医师丁雪梅、首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姚倩】每年体检季,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后都会心生困惑:定期体检是否有必要?不同人群该如何选择体检项目?指标异常是否意味着患病?针对这些大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9月xx日,环球网《环球健康说》直播栏目特别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医师丁雪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徐爱民两位专家,为观众深入解读体检相关知识,解答大众关心的体检疑问。
定期体检意义重大,不同人群各有侧重
“体检就像给身体做‘年检’,能避免健康生活被突然打乱。”丁雪梅主任医师开门见山,点明了定期体检的核心价值。她解释,通过体检可及时掌握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指标情况,排查结节等潜在问题,相当于对全年健康状态做总结,为来年工作生活筑牢健康基础。徐爱民主任也用“爱车保养”作类比:“不能等身体‘抛锚’了才补救,要提前发现安全隐患,这就是身体保养的关键。”
关于重点体检人群,丁雪梅主任医师明确,成年人都应重视健康体检,以下几类人群更需提高警惕:一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二是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体检可作为病情定期监测的重要手段;三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的人群,这类人群相关疾病患病风险高于常人,需开展针对性体检;四是特殊工种人群,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增加患病概率,定期体检必不可少;五是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人,如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慢性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年轻并非“健康保护伞”,需通过体检早发现隐患。
认清体检常见误区,避免认知偏差
体检报告中指标异常是否就意味着生病?这是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的担忧。丁雪梅主任医师明确表示,这是一大误区,体检的本质是“筛查”而非“诊断”。体检能帮助发现血压高、肝功能异常、影像提示结节等“可疑信号”,但这些结果仅为提示,还需进一步检查确认。
对于“有些人年年体检正常,却突然查出大病”的现象,徐爱民主任医师解释,体检只能反映所检项目对应的身体部分健康状况,无法代表全身所有系统,有时也与体检项目选择有关。比如胸片可能漏掉早期肺癌,肺癌早期筛查需低剂量CT;便常潜血检查对结直肠癌筛查意义重大,但很多人因嫌麻烦不做;小肾癌早期几乎无症状,常规体检超声检查易漏诊小占位(小肾癌、小囊肿),若超声发现肿块,需进一步做增强CT,它能更精准识别小占位,看清位置及是否转移,是超声检查的有效补充,必要时还可进行MRI检查,以获得更清晰的肾脏图像。丁雪梅主任医师补充道,健康人做基础体检即可,但有某些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应针对性增加专项检查。
体检项目需个性化:按年龄、性别、工作状态科学选择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体检项目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徐爱民主任医师强调,体检并非“一刀切”,需结合个人情况科学选择。
从年龄维度看,刚毕业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体健康状态通常较好,但因社会活动频繁,需重点关注乙肝、幽门螺杆菌等传染病筛查,同时可根据工作节奏增加心理压力测试;三四十岁人群面临生活、家庭、工作多重压力,需警惕血糖、血脂等“三高”指标的潜在风险;四五十岁及以上中老年人,除了关注基础指标,肿瘤筛查需纳入重点,尤其要留意消化系统肿瘤,以及肝、肾等器官的占位性病变,应对肿瘤年轻化趋势。
从性别维度看,男性在五六十岁后需重点关注前列腺健康;女性则要长期重视乳腺和妇科相关检查,这是由男女生理结构差异决定的健康关注点不同。徐爱民主任建议,大众选择体检项目时,需综合年龄、性别、工作状态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体检方案。
“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异常箭头就紧张,甚至直接认定自己患病,这是常见误区。”丁雪梅主任提醒,体检本质是初步筛查,目的是发现健康隐患,而非直接确诊疾病。
她解释,仅凭单一异常指标不能判定患病,需专科医生结合个人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必要时安排更全面的检查,才能做出准确诊断。随着体检项目不断完善,大众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中发现指标异常的情况增多,但无需过度焦虑,及时就医、遵医嘱进一步检查才是正确做法。
两位专家一致表示,体检是对自身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科学认识体检价值、合理选择体检项目、理性看待体检结果,才能让体检真正发挥守护健康的作用。
来源:环球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