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最近又出手了,这次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白宫现任主人特朗普。有人说他“打破沉默”,但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是打破规矩。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最近又出手了,这次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白宫现任主人特朗普。有人说他“打破沉默”,但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是打破规矩。
按照美国政治的“老传统”,卸任总统一般都不公开批评继任者,哪怕心里再不满,也得装作风轻云淡。
但奥巴马这回不演了。面对一系列政治暴力事件和宪法争议,他站出来,话说得不轻,批评得不留情。
白宫当然也没闲着,当场反击,指责奥巴马是在“制造分裂”。
这场“前总统vs现总统”的交锋,已经不只是嘴仗,更像是美国政治传统的一次“塌方”。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恩怨,而是一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系统性失控。
2023年9月,查理·柯克这位知名保守派活动家在公开场合遭遇刺杀,震惊全美。还没等警方调查结果出来,特朗普阵营就迅速定调,直接将黑锅扣在“激进左派”头上。
副总统万斯更是火上浇油,点名要追责那些“庆祝袭击者”的人。这种“快准狠”的指控方式,不仅没有平息舆论,反倒激起更强烈的社会撕裂。
奥巴马看不下去了。他在9月16日发声,谴责暴力的同时,话锋一转,批评特朗普政府长期用“害虫”“敌人”这种词汇形容政治对手,称这种“官方仇恨言论”本身就像是在浇油点火。
他还特别提到当年小布什在“9·11”之后坚决避免污名化穆斯林的做法,暗示现在的白宫,根本没这个担当。
媒体的数据也不支持特朗普的说法。《华尔街日报》指出,2023年美国政治暴力事件比上一年激增了40%。
《金融时报》进一步分析认为,特朗普团队之所以立即归咎“激进左派”,不是出于事实,而是延续其惯用手法,激发支持者情绪,以稳住基本盘。
这场围绕政治暴力的口水战,其实反映出一个更深层问题:在美国,当政治语言变成斗争工具,暴力就不再是“极端事件”,而可能变成“话语后果”。
奥巴马的警告,不只是对特朗普政府的批评,更像是在提醒整个政治圈:你说的话,可能真的有人拿去行动。
如果说政治言论还只是火药味十足的“嘴炮”,那“联邦派兵进州”操作,已经让美国的宪政警报彻底拉响。
事情起因是特朗普政府以“打击犯罪”为名,先后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民主党执政的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甚至一度宣布部分地区进入“治安紧急状态”。而这些部署,几乎都是绕过地方政府、由联邦政府一意孤行做出的决定。
奥巴马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这就是“滥用军事力量”“破坏宪制分权”。他强调,治安权原本就是州政府的天然职责,联邦强行介入,不但越权,而且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让总统可以随时以“公共安全”为由,干预地方政治。
法律专家也给出了技术层面的警告。
特朗普的做法可能违反《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即州权优先原则。这不仅会激化联邦与州政府之间的法律冲突,更可能掀起一场关于“谁真正掌控美国权力”的长期争议。
而从政治操作层面,《环球时报》指出,特朗普此举可能是为下一次选战提前布局,塑造“强人领袖”形象,告诉选民:我才是能搞定乱局的人。
问题是,这种“强人标签”如果建立在宪政制度的边缘试探上,那代价可能是制度本身的稳定性被消耗殆尽。
对奥巴马而言,这不只是政治分歧,而是制度信仰的崩塌。他的批评,其实是在捍卫一种理念:总统权力不能无边无际,更不能在“国家安全”这块万能挡箭牌下,悄悄偷走民主的底线。
美国政坛有个默契:卸任总统一般不插手继任者事务,更不会公开开炮。这种沉默,表面看是礼貌,实则是制度稳定的“润滑剂”。但现在,这层默契被彻底撕碎了。
特朗普早在任期内就多次打破边界,公开攻击奥巴马、不断放出诸如其“叛国”“应该被捕”的言论,甚至有媒体披露,特朗普团队还曾制作AI生成的“奥巴马被捕”视频,散播至社交平台。这样的行为,其实早已把政治斗争升级为“人格消耗战”。
如今奥巴马选择开口,说到底,是不愿再做“沉默的同谋”。
白宫发言人当然不乐意,立刻回击称奥巴马是在“制造分裂”。但BBC的分析却给出另一种解读:奥巴马不是在挑事,而是在对特朗普政府“系统性挑战民主制度”的做法进行警示。
从数据来看,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恩怨。《金融时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美国两党支持者互信度下降了60%。
政治学者福山更是直言,美国已经进入“后共识时代”,也就是,没有共同的政治语言、没有共享的制度信仰。前总统站出来公开发声,其实是制度危机的一种“外在表现”。
而这场“反传统”的交锋,也预示着一个更深远的转变:在这个极化加剧、信任崩塌的时代,美国政治不再有“规则感”;一切都可以是工具,一切都可能反噬制度本身。
从政治暴力到宪政冲突,再到前总统的公开批评,这一连串事件背后,是美国政治的全面“失控感”。很多人把焦点放在奥巴马是否越界,但问题其实不在“他说了什么”,而在“为什么他不得不说”。
特朗普政府用“打击犯罪”和“维护秩序”的名义扩张联邦权力,用煽动性语言巩固支持者忠诚。这些操作,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无异于在制度根基上“开火”。而奥巴马的出手,虽然看似“破坏规矩”,但本质上,是对根基被侵蚀的警觉回应。
美国政治制度曾经靠共识和默契维系,如今这些“看不见的规则”正在消失。当政治变成一场不计后果的权力争夺,谁还会在意制度框架和宪法边界?
这不仅是奥巴马与特朗普的个人对抗,更是联邦与地方、传统与现实、制度底线与强人主义之间的拉锯。
未来,美国是否还能回到那个“规则至上”的时代,大概率,得靠更多人愿意像奥巴马一样,冒着被骂的风险,说出不太好听的真话。
否则,美国将不仅是“总统之间开炮”,而是整个政治系统的“内爆”倒计时。
参考信息:奥巴马又开怼,白宫反击:他一有机会就制造分裂2025-09-18 11:39·观察者网
来源:明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