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的沙漏悄然反转,当我凝视着“学习强国”界面上那个醒目的“100000”分时,恍若看见无数个晨昏在指尖凝结成璀璨的星河。这不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一场始于任务、忠于热爱的生命修行,是平凡岁月里最诗意的坚持。
王宇彤
时光的沙漏悄然反转,当我凝视着“学习强国”界面上那个醒目的“100000”分时,恍若看见无数个晨昏在指尖凝结成璀璨的星河。这不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一场始于任务、忠于热爱的生命修行,是平凡岁月里最诗意的坚持。
初逢:一程山水一程诗
那年出差途中,窗外风景如胶片般流转,兄弟企业的朋友用手机发来消息:“开始学习这个——‘学习强国’,积分要考核哦。”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这轻轻一点,竟成了我生命中一场绵长的精神跋涉。初时,积分是悬在头顶的胡萝卜,我机械地点击、浏览,像完成一场无声的仪式。直到某个深夜,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修复技术文章闯入眼帘——壁画上的飞天在屏幕里翩跹,千年时光被科技温柔缝合。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原来学习可以是一场与文明的私语,而积分不过是时光留下的浅浅足印。
从此,或晨光熹微,或夜色漫漫,生活中多了一道仪式:听“学习强国”的新闻联播和各种时事播报。国际风云如潮汐涨落,民生百态似细流涓涓。那些曾被忽略的时政热词——“耕地红线”“生态产品价值”,渐渐在脑海中生根,化作理解家国命运的密码。还有读书频道里的免费电子书,慕课里浩如烟海的百科内容,让家里的电视机彻底成了摆设。同事笑我“着了魔”,我却听见心中有一扇窗正被推开,透进时代的风声。
深耕:纸上春秋与脚下山河
十万分的重量,是无数个晨昏的沉淀。我爱极了“挑战答题”里的刀光剑影——从“《齐民要术》的作者”到“量子纠缠的原理”,答错时捶胸顿足,通关时雀跃如孩童。最难忘那场“四人赛”,指尖与心跳同频,胜负悬于毫秒,赛后竟发现掌心沁满汗水。原来知识竞技的酣畅,不逊于任何运动赛场。
但“学习强国”给予我的远不止竞技之乐。在“党史”频道,我触摸到井冈山上的星火;通过“自然频道”,看见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如何被赋予“绿水青山”的新生。某日,在某地方平台读到一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奶奶的针线笸箩》,作者用朴素的方言讲述奶奶缝补岁月的故事,我忽然被类似的经历共鸣到泪落——平台上的宏大叙事与人间烟火,原来都是中国故事的经纬线。
蜕变:当知识沉淀为生命的年轮
十万分的征程中,最珍贵的收获是思维的重塑。面对社会热点,不再是情绪化的围观者,而是学会用政策视角剖析现象本质;讨论传统文化时,既能吟诵《沁园春·雪》的格律之美,亦能理解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这种转变,如同春蚕食桑——积分是看得见的丝线,而内在的思想升华,才是真正的破茧成蝶。真正的积分,不在云端,而在灵魂深处构筑的精神灯塔。
陕西频道《三秦文学》专栏我每篇必读,身为童年时长在关中的“70后”,那些恰如亲身经历过的岁月流芳,让我恍然明白:学习强国的意义,正在于让那份时光的记忆流动成滋养他人的清泉。
远望:十万分后的星辰大海
如今翻看“学习报表”,十万分像一座微型的碑。它记着在“时评”栏目里领悟的实事求是的深意,记着“百灵”短视频中全红婵跳水时激起的世界喝彩,更记着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路流转。家人问我是否要继续冲刺二十万分?我笑答:分数终会抵达终点,但对世界的好奇永无边界。
最近,身为历史和考古爱好者的我又迷上了“强国号”里的考古直播。当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镜头前露出真容,我仿佛听见平台与我低语:你看,学习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发掘——既挖掘历史的层积,也开凿自我的可能。
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都在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与更厚重的时代共鸣。
窗外又见流云,如六年前那个出差途中的午后。只是此刻的我已携十万分的光阴上路,且将新火试新茶。若你问这趟旅程归往何处?我会指向“学习强国”首页那句《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字里,藏着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全部秘密。此刻,我愿将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箴言化作新征程上的北斗——因为逐光者,终将成为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