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的一天,西太平洋的海面上波澜不惊,但在水面之上与电磁波的交错间,却暗流涌动。
文:卸岭力史
2025年6月的一天,西太平洋的海面上波澜不惊,但在水面之上与电磁波的交错间,却暗流涌动。
一架外军高空隐身无人机悄然逼近中国辽宁舰编队,试图在第二岛链外围摸清动向。
它的外形、涂层、航迹,都是为规避雷达而设计,可是就在它进入某片海域的33秒内,中国航母编队完成了从发现、锁定到空中压制的全流程,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动作
这次事件不仅震惊了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海军早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在近海“看风向”的角色。
央视报道画面
先看见,再掌控
这架无人机并不普通,它的飞行高度超过一万米,航时可达数十小时,具备高隐身性能,很可能属于某大国的战略侦察平台。
按过去的认知,这类飞行器即便闯入敏感海域,也未必能被及时发现。
可是,当它刚刚进入第二岛链核心区域时,辽宁舰上的346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已经捕捉到它的微弱信号。
这套雷达系统采用S波段和C波段双波束设计,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尤其在针对高空、隐身目标时优势明显。
央视报道画面
而且辽宁舰并不是孤军奋战,它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感知系统”,除了航母本身的雷达外,编队中的055型万吨驱逐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护卫舰共同织就了海空立体探测网。
再加上电子战系统和空中预警平台,这个网络几乎没有明显的盲区。
就像采访中飞行员邓伟说的,“从发现的那一刻起,它的轨迹就被我们死死咬住。”
那种自信,背后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成熟。
外军的隐身设计,本质是让雷达波反射信号减弱,降低被发现的概率,但多波段雷达、被动探测设备和电子侦察手段配合起来,就能显著提高探测概率。
央视报道画面
近年来中国在反隐身技术上投入巨大,从地面雷达到舰载平台,从硬件升级到算法优化,都在同步推进。
这次能够在远距离精准锁定高隐身目标,并在短时间内完成识别,已经说明“隐身不再是护身符”不只是口号。
而且这次探测并非一次“瞎猫碰上死耗子”,过去几年,中国海军多次在西太、南海方向进行远海训练演练,构建了以航母为核心的编队作战能力,反隐身探测就是重要课题之一。
无论是面对美军B-2轰炸机的假想模拟,还是应对F-35的假定攻击路线,解放军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对抗经验。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这个探测圈,外军再先进的飞行器也很难全身而退。
央视报道画面
雷达锁定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反应速度。
这次事件中,从雷达捕获到歼-15舰载机升空,用时仅33秒。
这个数字不仅体现了指挥链路的高效,还说明航母甲板和舰载机班组之间的配合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
辽宁舰当时紧急放飞了4架挂载实弹的歼-15,这些“飞鲨”战机携带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和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全程开启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不同于以往“先广播警告,再贴近驱离”的做法,这次无线电全程静默,没有任何口头交涉。
央视报道片段
外军无人机从飞行到通信,始终在中国导弹的容许发射范围内,那种无形的压迫感,不需要言语,就足以让对手明白后果。
这种战术在军事上被称为“压迫式护送”,它不是为了直接击落对手,而是通过高强度的锁定和伴飞,让目标无法完成预定任务,被迫改变航线或返回基地。
事实上,类似战术在过去几年已多次应用,例如在南海方向,中国歼-11BH曾多次近距离拦截美军P-8A反潜巡逻机,在东海空域也有歼-16对日方P-3C巡逻机进行长时间伴飞的记录。
尤其是2025年6月的另一场对峙中,歼-15与日方P-3C最近距离仅45米,持续对峙长达80分钟,这种高压态势不仅震慑对方,也检验了飞行员的心理素质与操控水平。
台媒报道画面
回到这次无人机事件,选择四机编队而不是单机拦截,是出于战术安全和压制效果的双重考虑。
四机呈扇形或包夹队形,既能封锁无人机的可能逃逸路线,也能在遭遇突发动作时保持战术灵活性。
同时,全程火控雷达照射和导弹锁定,不仅对目标形成了持续威胁,还在电子对抗层面收集了对方的信号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数据。
这种“秒级出击”并非仓促应对,而是建立在大量日常训练的基础上,舰载机飞行员每年要完成数百小时的起降和实战化训练,涵盖昼夜、复杂气象和多目标环境。
在航母上,甲板调度、加油挂弹、弹射起飞等环节必须严丝合缝,才能保证如此短的反应时间。
央视报道片段
双航母布局让岛链黯然失色
再说这场无人机事件发生的背景,同样不容忽视。
辽宁舰和山东舰正在进行历史性的双航母编队演练,两舰分别从不同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辽宁舰穿越宫古海峡,在南鸟岛附近进行“蛇形走位”,山东舰则经巴士海峡直插宫古岛东南方向,形成对关岛的夹击态势。
这种分路突进、合围要点的机动,对美日情报系统造成了不小压力。
双航母编队不仅是数量的叠加,更是作战能力的倍增,两艘航母可以交替执行任务,实现全天候的远海存在。
中国航母编队
一艘执行任务时,另一艘可进行维护和补给,配合万吨级055驱逐舰、052D驱逐舰、093型核潜艇,以及综合补给舰、电子侦察船和空中预警机,形成类似美军全球部署型航母打击群的结构。
这种规模在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十年时间,中国海军不仅实现了,还开始在西太平洋常态化展示。
对于所谓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战略封锁,这种双航母存在具有直接冲击力。
美国的三大岛链
当航母编队能够在关岛以东进行行动,原本作为战略屏障的岛链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日本防卫省和美国第七舰队都不得不重新评估区域力量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外军会派出隐身无人机在这种敏感时机进行试探。
从单舰防御到编队攻防,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控场,这种转变,是中国海军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母编队
33秒的反应,背后是十几年的积累。
这次无人机事件告诉外界,中国不仅能看见威胁,更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反制,而且全程保持专业克制,不让局势失控。
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这片深蓝航道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辽宁舰首次出动战机驱离外军无人机 全程雷达截获
环球时报 2025-08-04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画面公开!我国航母编队远赴西太 战斗机首次起飞查证无人机
央视新闻 2025-08-04
信源截图
来源:渝厨子龙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