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2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得了肠癌,是不是我也会得?”
“我妈三十几岁就查出乳腺癌,我现在一照镜子都害怕……”
癌症,从来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疾病。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它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遗传之剑”,一旦落下,便可能波及下一代。
很多人以为,癌症只是“后天生活方式不好”造成的,但实际上,有些癌症确实带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尤其下面这三种,一旦父母患病,子女的风险也会同步“升级”。
别害怕,我们今天就来把话说清楚:哪些癌症会遗传?遗传了就一定发病吗?怎么做能有效“截断”这场遗传接力?
癌症的发生,确实和基因有关,但我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概念:遗传易感性≠注定会得癌。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400万例,其中约5%~10%为遗传性癌症。也就是说,大多数癌症还是“后天因素”导致的,比如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肥胖等。
但遗传性癌症有个特点:发病早、家族聚集、复发率高。一旦家族中有人中招,其他血亲的风险也明显升高。
尤其以下三种癌症,和家族遗传关系最密切:
很多人以为乳腺癌只是“女性专属”,其实男性也有可能中招,尤其是有BRCA基因突变的家族。
BRCA1/2 是人体内负责修复DNA的“保安基因”,一旦出现突变,就像保安罢工了,受损的细胞没人修,就容易发展成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发布数据:携带BRCA1/2突变的人,终生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60%~80%,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0%左右。
如果母亲、姐妹、外婆中有人在50岁前患乳腺癌,建议子女尽早进行基因筛查。
不仅如此,BRCA突变还会增加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的风险。很多人不知道,遗传性的“乳腺癌家族”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整串癌症风险链条。
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爷爷是肠癌,爸爸是息肉,儿子30岁就查出结肠癌。其实,这很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也叫林奇综合征。
这是一种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导致,占据遗传性结直肠癌的80%以上。
携带这类基因突变的人,不仅肠癌风险高,还容易患上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
更可怕的是:
发病早:很多人在30~40岁就中招
多发性:可能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个器官的癌变
隐匿性强:早期几乎无症状,很难察觉
如果一家三代中有2人以上得过肠癌,或者年轻人肠道问题反复,建议尽早进行MSI检测或基因筛查。
提到肝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乙肝病毒。确实,我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都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
但家族中如果有乙肝携带者+肝癌患者,子女的风险也会“双重叠加”。
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年刊登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
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肝癌,子女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5倍;若父母都患病,风险约为5倍以上。
这背后既有病毒传播,也有代谢基因、免疫调控等遗传因素的参与。
尤其一些肝癌家族,还会发现家族成员普遍有脂肪肝、高血糖、肝硬化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是遗传因素在作祟。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开始焦虑了:父母得癌,我是不是也活不久了?
别慌。遗传只是一张“底牌”,不是整副牌。你怎么打这张牌,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即使携带“高危基因”,通过精准筛查和健康管理,依然可以大大降低发病风险。
第一,别等症状,提前筛查
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比普通人提前10年开始癌症筛查。比如母亲45岁查出乳腺癌,女儿最好从35岁开始定期做乳腺超声+钼靶检查。
结直肠癌风险家族,可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肝癌家族史,则需每半年做一次肝脏B超+甲胎蛋白(AFP)检测。
第二,查清基因,别蒙着眼走路
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能提供癌症易感基因检测,通过抽血就能判断是否携带关键基因突变。
虽然检测费用不低,但对于有明显家族史的人来说,这是一项性价比极高的“预知未来”投资。
一旦发现高风险基因,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更频繁的筛查,甚至预防性手术(如乳腺切除)。
第三,生活方式,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再好的基因管理,也抵不过乱来的生活方式。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使癌症风险降低40%以上,即使有家族史,也能显著延缓发病时间。
这包括:
不吸烟、不酗酒
健康饮食,少红肉多蔬果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睡眠规律,避免熬夜
第四,家族沟通,不能避而不谈
很多家庭忌讳谈“癌”,一说这个话题就沉默。但正是这种沉默,让很多人错过了预警。
建议家庭成员之间坦诚沟通疾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患癌情况。这样才能为下一代提供科学的预防路径,而不是在黑暗中摸索。
写在最后癌症的遗传,不是咒语,也不是诅咒。它更像一封“提醒信”——提醒我们更早关注健康,更主动筛查管理,更用力地活在当下。
如果你知道家中有人得过癌,不要恐慌,也别逃避。你可以选择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做检查,用科学和行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是所有的遗传都会发病,但所有的忽视都可能酿成悲剧。
参考资料:[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BRCA突变与乳腺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