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崩溃时刻:孩子能听懂“吃苹果”是“eat apple”,能跟着动画片哼出简单旋律,可真要让他开口说,要么躲进房间,要么摇头说“我不会”。
YoyoTalk 外教一对一,真人直播,性价比高,固定外教更踏实!
“这单词上周不是刚教过吗?怎么问你‘what’s this’还是不吭声?”
看着儿子攥着玩具车低头不语,我把英语绘本摔在沙发上,胸口的火气直往上窜。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崩溃时刻:
孩子能听懂“吃苹果”是“eat apple”,能跟着动画片哼出简单旋律,可真要让他开口说,要么躲进房间,要么摇头说“我不会”。
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
每天逼他背5个单词、练3句对话,甚至找来英语专业的朋友“突击辅导”。可越强迫,孩子越抗拒,有次哭着说“妈妈讨厌英语”,我才猛然惊醒——我好像用错了方式。
一、我的“急救”尝试:从“逼开口”到“等勇气”
后来我试着放下“必须开口”的执念,做了两件看似“无用”的小事,却意外撬开了孩子的嘴。
1.我先变成“敢说错的妈妈”:破除“完美发音”的枷锁
以前总怕自己发音不标准误导孩子,连“pass me the cup”都不敢说出口,总觉得“等准备好了再教”。后来想通了:比起完美发音,孩子更需要一个敢开口的环境。
于是我开始“自言自语式”英语输出:
递牛奶时说:“Here you are, milk!”
出门时讲:“Put on your shoes, let’s go!”
甚至把他的玩具贴上英文标签,指着恐龙说:“This is a dinosaur! Roar!”
哪怕说错了,我也笑着自嘲:“哎呀妈妈又说错啦!应该是/dɪˈnɔːsər/,不是‘dinosor’~”
起初孩子只是睁着眼睛看我,慢慢会用点头、指物回应我——这已经是惊喜的开始。
2. 把“必须回应”换成“拼命鼓掌”:用肯定“养”出表达欲
以前问他“Do you want cookies?”,他沉默时,我会追着问:“你说呀!老师怎么教的?”
后来我改了策略:哪怕他只说一个单词、一个音节,我都拼命鼓掌。
有次他犹豫半天小声说了句“yes”,我立刻夸张地拍手:“天呐!宝宝会说‘yes’啦!说得太好啦!”他被我的反应逗笑,眼睛都亮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尝试:看到苹果会说“Apple!”想喝水会指着杯子说“Water!”不强迫的时候,孩子反而更愿意迈出第一步。
二、3个月后的惊喜:沉默期是“厚积薄发”的伏笔
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那天早上我在厨房忙碌,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小小的声音:“Mom, I want milk.”
我手里的勺子“当啷”掉在锅里,回头看见他抱着水杯站在门口,眼神里带着点期待又有点紧张。那一刻,所有的焦虑和等待都有了答案——原来孩子不是不会说,只是在等一个敢开口的勇气。
后来他越说越顺:
看到小狗会喊:“Dog! Cute dog!”
睡前会主动说:“Good night, Mom. I love you.”
甚至会纠正我的发音:“Mom, not ‘cat’, 是 /kæt/!”
三、家长的努力很重要,但专业引导能事半功倍
说实话,单靠家长的努力,很难一直维持专业又有趣的语言环境:
工作忙时没时间陪练;
自己发音不标准不敢教;
设计趣味互动太耗精力……
这也是我后来果断给孩子约外教试听课的原因。
专业的外教太懂孩子的心理了:用游戏教单词:把“apple”藏在盒子里,让孩子摸一摸、猜一猜;用儿歌练句型:唱“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时,故意唱错让孩子纠正;用剧情互动:扮演“超市收银员”,让孩子用英语“买东西”……
孩子不会觉得“我在学英语”,反而像在玩游戏。
看着他跟着外教蹦蹦跳跳说英语的样子,我才明白:打破沉默壁垒的关键,是让孩子觉得“说英语是件开心的事”。
四、给焦虑家长的一颗定心丸:孩子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节奏
如果你家也有“只懂不说”的小朋友,别着急——
他不是拒绝语言,而是在用沉默积累勇气;
他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温柔的推动;
他不是“笨”,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和一个对的引导者。
YoyoTalk 外教一对一,真人直播,性价比高,固定外教更踏实!
来源:Yoyo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