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稀里糊涂上当了!“引流”竟是诈骗“前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9:58 1

摘要:“引流”,顾名思义就是吸引流量。它既可用于正当用途——如公益宣传、正常的商业推广等,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设置各种“诱饵”将受害者聚拢,进行“洗脑”后,再转交给电诈团伙实施犯罪。

“个人信息保护”话题一再被提起。图片由宁波公安提供

当前,电诈犯罪已成上升速度最快的刑事案件类型之一。作为一种非接触性犯罪,其背后离不开庞大黑灰产链条的支撑。

“引流”,顾名思义就是吸引流量。它既可用于正当用途——如公益宣传、正常的商业推广等,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设置各种“诱饵”将受害者聚拢,进行“洗脑”后,再转交给电诈团伙实施犯罪。

2025年浙江省(宁波市)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活动现场。宁波公安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电诈的“前置环节”就是“引流”。这一点恰恰凸显出它在整个犯罪链条中的关键地位。

近日,市反诈中心发布数据显示,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引流”进而实施诈骗的案件日益增多,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亟需引起广大公众的高度警惕。

浙江公安曾发布过相关反诈预警。

网上晒“生活”,易被别有用心人盯上

随着短视频兴起,普通人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它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发布在相关平台上,分享给亲朋好友。但要注意了,涉及个人隐私的生活视频不要随意晒,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惦记”。

日前,市反诈中心发布了一组数据:

今年以来,全市通过某短视频平台“引流”的电诈案件同比上升22.9%,损失金额同比上升22.1%。其中,刷单诈骗、购物诈骗,以及投资理财诈骗类型高发。

这类冒充军人“杀猪盘”诈骗,背后有新型“引流”套路。鄞州公安供图

家住鄞州首南的唐女士(化姓)就曾亲身经历这样一场骗局。

事情始于某短视频平台。一位陌生人发来私信,自称是“某部队军人”。持续交流一段时间后,两人逐渐熟悉,关系迅速升温。

一段时间后,她看到账户金额不断上涨,不禁心动。在对方怂恿下,她也投了一笔钱试水。然而,当她试图提现时却失败了,平台还要求她继续追加投入。这时,唐女士才猛然醒悟自己被骗,随即报警。

“《反诈周周见》曾多次提醒,类似冒充军人的‘杀猪盘’骗局今年多发。”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类骗局属于投资理财诈骗的一个分支。‘引流’人员先套上容易获取信任的‘身份皮肤’,培养感情,再以利益诱导受害人入局。”

那么不法分子是怎么找上受害人的呢?

整个诈骗流程是这样的:“引流”人员通过修改某短视频平台IP地址并假冒军人,使用“同城搜索”功能物色目标,年龄范围锁定在40岁至55岁。

他们根据目标人群个人账号中的生活视频,筛选出一批“猎物”,并以点赞、评论、发送私信等方式广撒网。发现有聊天意愿的女性就进行私聊,最终“引流”到其他聊天软件,由境外的电诈人员进行“杀猪”。

常刷“快速赚钱”视频并留痕,也有可能被盯上。江北公安供图

除了上述专盯个人生活视频的新型“引流”手段之外,还有一种利用“大数据推送”漏洞实施诈骗的套路,同样值得警惕。

江北的胡先生(化姓)就曾深受其害。他落入一起跨境电商代运营刷单骗局,蒙受了较大经济损失。

反诈民警事后复盘认为,他是这样被骗子“精准锁定”的:“像胡先生这样的用户,平时常观看‘投资大师’类视频,平台算法便持续为其推送相似内容。一旦他在多条视频中频繁留言、表现出强烈兴趣,‘引流’人员便趁机切入,顺藤摸瓜,一步步将他引入诈骗陷阱……”

资料图:慈溪曾出现过的“扫码免费领榴莲”电诈案。

线上与线下同步,电诈“引流”套路层出不穷

“引流”套路层出不穷,日益隐蔽,令人防不胜防。线上方式尤为常见,例如:扫码进群免费领水果、帮忙投票授权、过年扫码抢红包、领取购物卡礼品等,花样不断翻新。

与传统“愿者上钩”式的广撒网不同,如今“引流”走向精准化,诈骗成功率也显著提高。

反诈民警还特别提到一个识别特征:这类涉诈账号往往内容极少,通常只有两三个视频,注册时间也较短。“他们很清楚这些账号很快会被封停,因此根本不会投入精力运营——公众也可以凭这一点,初步判断对方是否可信。”

资料图:流窜到余姚的电诈“地推”团伙被端。

相比之下,线下“引流”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其目标筛选更为精准,诈骗成功率也更高。

在象山、奉化、宁海等地,曾出现一批以“地推”为名的电诈“引流”人员。他们以玩偶等小礼品诱骗路人扫码进群。不少人误以为是普通商业推广,便在半推半就中扫了码,其实他们加入的是刷单群。随后,群内“接待员”一步步诱导受害人参与刷单,最终损失惨重。

警方在破获该团伙后查明,这些所谓“地推”看似“送福利”,实则“骗你没商量”:他们以“免费送礼”为幌子吸引群众入群,待群成员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将整个群组转卖给诈骗团伙,由对方接手实施进一步诈骗。

个人信息泄露各种途径。王晓峰摄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以“骗取个人信息”为目的的“引流”,同样危害巨大,线上线下均有出现。

反诈民警介绍,在这类骗局中,第一批“引流”人员会设法收集受害人的身份、电话等敏感信息,随后将这些资料打包并在暗网中出售。“很快,受害者就会开始接到各种各样陌生号码打来的诈骗电话。”

而购买这些信息的另一批“引流”人员,则会根据精准的个人资料,借助预设的“话术”脚本通过电话或社交平台与受害人联系。他们一步步试探、诱导,一旦识别出目标对象有意动摇或表现出兴趣,就迅速将其对接给下游的诈骗团伙,最终实施更深层的诈骗犯罪。

如何防范电诈“引流”?

个人如何防范电诈“引流”?反诈民警送上这几条实用建议:

第一,网络交友务必谨慎。不轻信陌生人的私聊信息,不轻易添加来历不明的好友;

第二,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尽量少在公开平台“晒”含有个人信息的视频、图文,避免被不法分子盯上;

资料图:民警向群众科普“个人信息保护”等知识。宁波公安供图

“我们目前最担忧的,就是有人不知不觉成了电诈‘工具人’。”反诈民警表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在不久前召开的宁波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通报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为电诈提供“引流”服务同样构成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将持续予以严厉打击:今年以来,全市电诈案件破案数同比提升29.8%,打掉了一大批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地推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等非法服务的涉诈黑灰产团伙。

资料图:民警在宣传反诈知识。鄞州公安供图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我做的事不算严重,够不上犯罪,是不是就拿我没办法?千万别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相关法律法规早已堵上了这个‘漏洞’。

尤其是2024年12月1日,由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正式施行,明确对实施及帮助实施电诈活动的人员采取金融、电信网络、信用等多项惩戒措施。简单概括——

金融惩戒:名下银行账户、数字人民币钱包的非柜面出金功能停用,无法新开立支付账户或实名数字人民币钱包。限制银行账户交易,影响资金正常流转。

电信网络惩戒:个人名下的电话卡、物联网卡、固定电话电信线路、短信端口等功能暂停,无法进行新开、过户等业务。通信服务受限,影响日常通讯。

信用惩戒:纳入“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同步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记录受损,影响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