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寻根非遗》栏目拍摄郸城张振福泥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2:08 2

摘要:4月8日——4月9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长途跋涉1100公里,前来郸城采访拍摄河南省省级非遗张振福丹钧泥塑专题, 张振福泥塑工作室位于郸城县高新区 ,主持人苑雪婷等一行走进张振福2800平方米泥塑工作室,被眼前的一千多件原生态泥塑作品所吸引,有农村的炊

4月8日——4月9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长途跋涉1100公里,前来郸城采访拍摄河南省省级非遗张振福丹钧泥塑专题, 张振福泥塑工作室位于郸城县高新区 ,主持人苑雪婷等一行走进张振福2800平方米泥塑工作室,被眼前的一千多件原生态泥塑作品所吸引,有农村的炊烟袅袅,有田间的辛勤劳作,还有孩子们的手舞足蹈,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张振福的每一件陶瓷泥塑作品都是他真实再现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摄影师拍摄了张振福创作泥塑的过程,也记录了张振福为泥人服饰施釉色,烧制过程等72道工序。

主持人苑雪婷对张振福大师做了专访:《寻根非遗》【主持人与嘉宾访谈环节】

问:您从几岁开始接触泥塑的呢?是什么契机让您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答:我是从六七的时候开始接触到泥塑的,我出生在豫东农村,从小就爱捏一些小动物;

问:那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您从事泥塑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答:我父亲是一位民间泥塑艺人,我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上泥塑,小时候看见我父亲给农村邻居家的房屋门头和窗户上方雕刻一些吉祥图案还有神话传说《天女散花》《八仙过海》等题材的砖雕,我也比葫芦画瓢学着捏一些鸡呀、狗呀、猪呀等等;

问:您在学习泥塑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最大的挑战是,一,当时学习的是神话传说、佛像题材的泥塑,没有什么新意,感觉不是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就尝试着做小时候见到的农村的风土人情,二,做好了泥人没法烧制,不易保存,赴外地参展运输时易损坏,后来我去安徽省太和县学习烧制泥人的技法,烧制好了的泥人便于携带了。

问:在泥塑创作中,您最擅长风格或者是题材是什么?

答:我最擅长的风格是:豫东派泥塑,作品题材表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豫东农村地区的人和事,作品粗犷、夸张、人物的表情笑容灿烂、憨态可掬,作品具有张力;

5:您的泥塑作品人物造型古拙、夸张,充满乡土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艺术风格是我多年创作乡村题材作品形成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不受条条框框的拘束,作品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受到大众的喜爱,时间久了就形成鲜明的个性了。

问:那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创作泥塑作品的具体步骤嘛?通常要花费多久?

我做泥塑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生态泥塑20道工序,例如,取土,晾晒、粉碎 、过滤,和泥,草稿、捏制,晾干,烧制等,其中,捏制一个简单的人物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捏一个复杂的泥人需要一个月时间;另一类是丹钧泥塑,72道工序,就是让泥人穿上丹钧衣,烧制温度达1360度。

【主持人试做环节】主持人:张老师我刚刚听您讲泥塑的制作过程就特别好奇,我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嘛?张振福老师欣然应允,于是,主持人在张振福大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陶艺作品。

张振福泥塑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惠民文化活动,走进社区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先后100多次走进高等院校传授非遗泥塑制作技艺,践行“传承泥塑、以陶兴文”的责任理念。

张振福泥人以神韵为魂、以窑变釉色为翼,在守护千年文明与践行时代责任的征程中,持续书写民间文化行业的典范篇章,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来源:文化综艺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