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什刹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由17岁彝族女孩卢颖文策划创作的非遗文化展在此启幕。这场展览名为“彝韵经纬”,从内容创作、展览策划到现场介绍,均由卢颖文一手操办。她以笔墨为媒、以布料为纸,将彝族传统元素融入书法创作、绘画作品与服装设计之中,让
近期,什刹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由17岁彝族女孩卢颖文策划创作的非遗文化展在此启幕。这场展览名为“彝韵经纬”,从内容创作、展览策划到现场介绍,均由卢颖文一手操办。她以笔墨为媒、以布料为纸,将彝族传统元素融入书法创作、绘画作品与服装设计之中,让承载着千年彝族智慧的非遗文化,在什刹海畔焕发新生。
主创卢颖文(右一)正在介绍“彝·绯索”服装成品
首次展出的服装设计手稿
展出四套彝族服装设计手稿
“‘经纬’不仅指服饰上的一针一线,更寓意着文化与生命错综而绵长的脉络,因此我将此次主题展览命名为‘彝韵经纬’……”中午,阳光透过玻璃天窗洒在什刹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的四合院,卢颖文正为现场观众讲解展览。从展览的主题、策展的思路,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她都细致拆解、娓娓道来。
尽管展览空间仅约50平方米,却被策划得错落有致。两侧廊柱上,四套首次亮相的服装设计手稿静静悬挂,对面的书法作品笔墨舒展,与设计草图相映成趣。较低的展架上,一幅幅原创绘画作品以平视视角与观众“对话”,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徜徉在展品中,观众范女士被一幅名为“彝·灼焰”的设计手稿深深吸引。这幅手稿以火焰为核心设计彝族服装,主色调为热烈的红色,旁边还附有中英文设计思路注释,方便观众直观理解设计巧思。“我觉得这个设计最亮眼的地方,就是裙边模拟出了火焰烧焦的质感,特别有艺术性,我非常喜欢。”范女士称赞道。
“在彝族文化里,火有着超越自然的神圣地位,是我们民族的重要象征。”卢颖文介绍,此次展出的四幅服装设计手稿中,她特意将索玛花、火焰、鹰、太阳这四个极具代表性的彝族元素,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融入服装之中。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读懂彝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是由“彝·绯索”服装设计手稿还原而成的服装样品。样品裙摆处选用不同质感的粉色布料层叠绣缀,将索玛花的意象鲜活呈现在眼前。不少观众在这举起手机拍照,有的还轻声讨论着火镰纹的巧思。
“索玛花又名杜鹃花、映山红,在彝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我特意把‘彝·绯索’这份设计手稿做成了服装成品,把彝族人民的美好祝愿传递给大家。”卢颖文笑着解释道。
17岁女孩逐梦非遗之路
17岁的卢颖文目前就读于北京四中高三年级。4岁时,她便对绘画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妈妈一路的陪伴与支持下,书画艺术成为了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各类书画赛事中崭露头角。
虽身为彝族人,卢颖文儿时并没有过多关注彝族文化。“每次新学期开学,新同学知道我是彝族人后,总会充满好奇地围着我问:你会说彝文吗?彝族有哪些习俗?每当这时,我都只能尴尬地摇头,连一句介绍都说不出来。”
正是这份“答不上来”的遗憾,在她心里埋下了探寻的种子。她开始有意识了解彝族文化,而那些带着民族温度的特色文化内容,像磁石般吸引着她,让她一发不可收拾。
日积月累的探索中,一个念头也渐渐清晰:“我要把这些美好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见彝族文化的精彩。”于是,结合自己多年学习的设计与艺术功底,卢颖文开启了以创作传播彝族文化的道路。
3年来,她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钻研中,反复拆解彝族服饰的经典纹样,用书法书写彝族谚语,还把彝族银饰的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结合,设计出小巧精致的首饰……一系列承载着彝族文化的原创作品渐渐成型。
“不管是文字、服饰,还是首饰,它们都是文化的传播载体。这些作品不只是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能成为一种‘语言’——把彝族非遗文化里的故事、审美与精神,传递给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谈及创作初心,卢颖文眼中满是坚定。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
卢颖文坦言,一系列原创作品成功走进大众视野,离不开什刹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与公益组织“人仁舍予”的助力。据悉,“人仁舍予”创始人纪红,既是创作者卢颖文的“伯乐”,也是组织“永不落幕的展览”的创始人。纪红表示:“‘人仁舍予’始终致力于挖掘像卢颖文这样有才华、有情怀且具奉献精神的青少年,精心为他们创造展示机会。而‘彝韵经纬’展就是‘永不落幕的展览’系列展览之一,让大家在走进什刹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多元文化,看到青少年们的才华。”
此次“彝韵经纬”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坚定了“人仁舍予”持续策划特色化、人性化公益展览助推文化惠民的决心,也为什刹海街道后续持续聚焦居民文化需求、推进西城区文化馆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扩大优质文化资源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张怡飒文 姜灏摄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