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会用“人生七十古来稀”来形容老人长寿不易,表示活到七十岁已经非常少见了。
很多人会用“人生七十古来稀”来形容老人长寿不易,表示活到七十岁已经非常少见了。
其实这句话并非写给古稀老人的,而是写给四、五十岁中年人的……
这句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话,并非出自小人物之口,而是出自于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之手。
杜甫大概在四十六岁的时候,在一次饮酒后,心中顿生伤感,于是挥笔写下了两首诗词,名为《曲江二首》。
这里的曲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江大河,而是长安城外的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河。
每到春天的时候,曲江两岸会开满鲜花,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
而这一年,杜甫就在春风和煦,花飞满天的场景下,写下了这首满是惆怅的诗词……
在我们的印象里,杜甫好像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和潇洒不羁的李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历史上的杜甫可不是天生自带“悲愁”属性的,他早期还是非常乐观的,和李白有得一拼。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们家族从西晋时期就开始接触仕途。
虽然传到唐代的时候,杜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他曾祖父依旧做到了县令一职。
而传到他祖父和父亲时,杜家又有了崛起的苗头。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在武则天当权的时期,靠着出众的文采最高做到过修文馆直学士。
即便是他父亲杜闲也担任过兖州司马,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轮到杜甫的时候,他立志要超过祖父和父亲,争取成为为国为民的朝之重臣。
而且他母亲出身于博陵崔氏,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家族,曾培养出几十个丞相。
杜甫每次跟着母亲回外公家时,总会受到舅舅们的夸奖,而他的这些舅舅莫不是名震朝野的大人物。
在父母双方优秀基因的共同影响下,小时候的杜甫非常聪明,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认识字,六七岁时就能写诗作赋。
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对科举场更是自信满满,他觉得自己成年后必能一举中第。
不止他个人自信,还有很多成名的诗人听闻洛阳城出现了一个少年神童,纷纷前来拜访。
因为天分极高,十八九岁的杜甫已经远超同龄人。
当时的文人墨客都比较崇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人成年后就开始游历天下。
年少成才的杜甫也受此鼓舞,开始游历三川五岳,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珍贵墨宝。
在外游历四年后,洛阳城举行了盛大的进士考试。
因为那时候科举制度还不成熟,录取人数比较少,能侥幸中榜的考生少之又少。
而少负盛名的杜甫,能否成为那名幸运儿呢?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在那次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
虽然第一次没能中榜,但对于年仅二十三岁的杜甫来说,这次打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青春岁月,无需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下次努力就好。
或许在杜甫眼中,这次落榜只是他壮阔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挫折,殊不知这是他一生苦难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杜甫开始更加频繁的游历,甚至还追逐过偶像李白的脚步。
当时李白正是靠着游离四方,写下了大量诗篇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最终被推举入仕,进入翰林院。
当时不止杜甫,全天下的文人都想复刻李白的成功,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靠着诗才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
令杜甫感到奇怪的是,李白在做了几年翰林待诏后,有一天突然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了。
在听闻李白离开长安城,一路向洛阳而来的时候,杜甫立马收拾行李,与偶像来了一场有预谋的偶遇。
两人于洛阳相遇,随后又相约同游齐鲁一带。
李白对于这个像极了年轻时自己的小迷弟,也是毫不吝啬笔墨,为其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而杜甫更是将李白称为兄长,想与其共枕而眠,携手同行。
虽然这段日子看似欢快,杜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游山玩水,还要与好友同游江河。
可是,此时的他已经年近中年,可依旧无所事事,甚至连一份闲职都没能得到。
在这些欢快的笔墨下,更多的是对百无聊赖的排解。
更要命的是,他的父亲杜闲已经去世三年了。
虽然在唐代,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可三年之期已过,此时的他也该找一份工作了。
杜甫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父亲生前也只是一个兖州司马,给他留下的家产并不多。
三十多岁的杜甫参加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而他也为此耗费了不少心血。
杜甫本以为这将是自己的翻身仗,没想到却被丞相李林甫一巴掌拍在考场上。
因为李林甫说玄宗前几年圣明无比,已经把天底下的才子都收入朝中了,没必要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从此之后,杜甫想要进入仕途,只能另寻他法……
如果时运好点,杜甫或许也能成为像李白那样洒脱的诗人,可命运偏偏不准他过得顺遂。
在屡试不第之后,杜甫开始学李白,通过撰写赞美皇帝的诗赋来博取朝廷的关注。
没想到这一写便是六年,期间他为了谒见各路公卿大臣,花掉了不少银子。
虽然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些家产,但干谒之路就像一个无底洞,多少银子填进去都溅不起水花。
直到杜甫四十岁时候,他才侥幸得到了玄宗皇帝的一丝赏识,得到一个参军的职位。
可现在天下没有一分一毫的战事,这份参军就是一份闲职,每月只能领到七八两银子的俸禄。
纵使如此,杜甫也不得不为了这几两银子俸禄,离开家乡,远赴边疆担任参军。
可在他好不容易攒下几两银子后归家时,却见到小儿子刚刚饿死在老家。
本以为家贫已经够杜甫难过了,但在当年深冬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城在第二年失守。
这段时期,杜甫目睹了叛军闯进长安城,从此之后他的诗词变得更加悲痛。
好在两年之后,唐军再度夺回了长安城,而杜甫也被肃宗皇帝封为左拾遗,专门做上谏规劝皇帝的事情。
刚开始时,肃宗皇帝对杜甫十分重视,夸他是乱世忠臣,是实现大唐中兴的中流砥柱。
可没过多久,肃宗皇帝就因为奸佞小人的挑拨,而对杜甫产生离弃之心。
杜甫不知道其中原委,只觉得皇帝对自己日渐疏远。
为此,他产生了一种无力感,每日只好借酒浇愁,对朝堂之事也顿生厌恶之感。
这年春天,很多人都说长安城外的曲江岸边花开了,建议杜甫出去走走,缓解一下心中郁结。
在江边,杜甫见花随风落,顿感人生也如落花,随风不随己。
于是他挥笔写下《曲江二首》,尤其是在第二首中,他寥寥几笔写下自己的境况。
他说自己每日下朝就去喝酒,没钱的时候就典当衣服,可最后还是欠下一堆酒债,这也便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前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
这世间,能活到古稀之年又有几人。
可自己两鬓已经横添了几缕白发,又能活多久呢?
随着天下和朝堂动荡,臣子相互倾轧,杜甫也渐渐萌生了退隐之心,最后来到李白的家乡,病死在蜀中。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