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球的湖州“绿色方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7:50 1

摘要:本月初,“中巴森林与自然研讨会——COP30及未来展望”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由湖州参与发起的“自然伙伴计划”迎来里程碑时刻——“自然伙伴计划·中巴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实践正以系统化、机制化方式走向国际舞台。

转自:湖州日报

文/记者 史舒频

从南太湖之畔到亚马孙雨林,一场跨越万里的绿色对话正在开启。

本月初,“中巴森林与自然研讨会——COP30及未来展望”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由湖州参与发起的“自然伙伴计划”迎来里程碑时刻——“自然伙伴计划·中巴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实践正以系统化、机制化方式走向国际舞台。

去年6月,湖州市携手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自然伙伴计划”,创新性地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然的伙伴”理念,通过自然讲师、自然合伙人、自然农人等特色项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共创,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短短1年多时间,这一起步于湖州的创新实践就获得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杭州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点赞该计划,称其“为全球环境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6月,首个“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在湖州揭牌。时隔3个月,巴西中心落地,彰显了湖州这份“绿色方案”的全球感召力。

为何是巴西?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共鸣

如何利用废土渣、竹子、杉木等本土材料建造一座低成本、低能耗的夯土建筑,让房子“可呼吸”?

如何讲清长兴县上泗安村“上游水库+下游古镇”模式,并通过“合伙人”实现对乡村水生态环境的高效运营管理?

……

从巴西归来不久,“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伟的行程依然紧凑,正与“自然建筑师”任卫中、“自然合伙人”毛忠旗等热烈讨论如何通过故事、手绘、动漫等形式,将夯土建筑技术等绿色发展实践生动呈现。1周后,中巴可持续发展中心首次线上会议即将举行,如何讲好这些故事成为他们的重点议题。

作为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虞伟对选择巴西作为“自然伙伴计划”出海首站有着深刻思考: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和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亚马孙雨林正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同样经历过这个阶段,“湖州的矿坑修复、产业转型、生态补偿等实践,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刚落幕的中巴森林与自然研讨会上,“自然伙伴计划”引发了众多与会官员和专家的兴趣。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民间社会特使、巴西亚马孙环境研究所(IPAM)执行董事安德烈·吉马良斯说,IPAM与自然伙伴计划联合起来,共同为创造更加美好、可持续的世界播下了一颗种子。

在此背景下,中巴可持续发展中心应运而生,这一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聚焦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发展与可持续农业等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合作与经验共享。而“自然伙伴计划”作为其重要载体,最大的亮点在于融合学术、艺术、乡村实践与国际交流,以“自然+”模式将生态理念融入各行各业。

目前,该计划已培育出16个特色子品牌,比如:“自然合伙人”将自然视为股东,把好生态转化为经济效益;“自然探秘者”和“自然记者”探索并传播与自然有关的科学故事;“自然艺术家”用创意传递生态之美;“自然农人”推广生态种植方式;“自然厨房”采用自然食材推广健康饮食……这样的叙事模式让守护自然成为时尚潮流。

研讨会期间,中国计量大学与IPAM还签订谅解备忘录,约定通过科学研究、技术与研究人员交流、学生交换及平台建设等途径推进合作,促进气候变化科学合作与研究。

湖州拿出了什么?

——一批实践样本彰显全球价值

在研讨会期间,联合国环境署气候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区域协调员Judith Walcott对湖州的竹林碳汇案例表现出浓厚兴趣。她仔细询问竹林碳汇案例与森林正向金融的相关性,以及巴西与中国合作研究竹林碳汇这一森林金融工具的可能性。

这一幕,正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走向国际社会的生动缩影。竹产业创新,已成为湖州递给世界的“绿色名片”。

据介绍,安吉首创全国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分散的竹林资源整合为规模化碳汇资产包,已完成竹林碳汇收储2.5万吨,累计收储竹林面积超84万亩,带来的年收益80%反哺村集体和农户。与此同时,安吉“以竹代塑”行动也备受关注,今年7月,湖州携百余件竹制品亮相世界贸易组织(WTO)2025年贸易与环境周。短时间内,安吉“一根翠竹”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在国际社会,来自德清下渚湖湿地的“生态故事”也令人耳熟能详。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在这里自由翱翔,种群数量从2008年的5对增至近千只。

这背后是湖州十几年如一日的科技攻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驯养繁殖和野化放归技术体系。不仅如此,湖州还创新推出分级保护策略:对扬子鳄实施就地“优护”,对朱鹮进行迁地“专护”,对安吉小鲵开展濒危“抢护”,这种精准保护模式使湖州全域生物物种达到84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61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典范。

太湖南岸自然环境的蜕变同样令人惊叹。曾经深达70米的矿坑废墟,如今已成为吸引无数游客的龙之梦乐园。湖州创新采用“矿坑建筑化”思路,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结合,该矿区修复案例,最近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上亮相,为全球矿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千年农业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保持着“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的生态循环模式。这套传承千年的农业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也在本次研讨会上做了案例分享。

……

从竹林到湿地,从矿坑到鱼塘,湖州用实实在在的生态实践样本,向世界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可以共赢。这些样本不仅凝聚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更融合了现代科技创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潘鸣连线本次研讨会并作开幕式发言后感慨道:“湖州经验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实践回答了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如何走向全球?

——扩大“生态朋友圈”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示范,于湖州而言已是常态。

多年探索,湖州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也是模范践行者;不仅形成独有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而且愿意将其与国际社会分享。

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中英文版亮相大会,向世界全面完整地讲述中国的“双碳”举措。

参与此书编写的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初,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绿区的中国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介绍了湖州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湖州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得益彰。”杨建初的演讲赢得了与会代表高度认可。

湖州的国际“生态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2023年,湖州市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城市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培训活动。这项合作让湖州的生态建设经验得以通过官方渠道走向世界,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更早的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湖州认定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这一认定不仅是对湖州生态建设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湖州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可。会上,湖州承诺将“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城市建设”,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最佳实践样本。

这些国际合作的基础,源于湖州扎实的生态建设实践。近年来,湖州主导发起成立了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同时,编制出台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制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水生态修复、专项金融支持等28项政策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借助中国计量大学与巴西合作的平台,更是湖州生态建设走向国际的重要一环。自从被联合国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后,在多方支持下,湖州陆续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自然伙伴计划·中巴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落地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走向国际增加了新动能。

“可持续发展没有国界。”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湖州愿意与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同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随着“自然伙伴计划”深入推进,湖州正在通过构建一个立体的生态文明交流网络,向世界传递这样一种理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共赢,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