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盲犬芬迪的“泰山之旅”近日引发网络讨论。2025年9月17日深夜,河北网友刷到一则视频:一对盲人夫妻冒大雨爬泰山,拉布拉多导盲犬芬迪全身湿透仍引路,女主人误判路况用盲杖敲打它,芬迪闭眼却未离开,镜头里它肚子瘪瘪,全程没喝水休息,画面让网友揪心。
导盲犬芬迪的“泰山之旅”近日引发网络讨论。2025年9月17日深夜,河北网友刷到一则视频:一对盲人夫妻冒大雨爬泰山,拉布拉多导盲犬芬迪全身湿透仍引路,女主人误判路况用盲杖敲打它,芬迪闭眼却未离开,镜头里它肚子瘪瘪,全程没喝水休息,画面让网友揪心。
随着讨论深入,更多细节浮出:这不是芬迪首次高强度出行。此前夫妻多次带它“打卡”北戴河、长城、博物馆等,行程密集似“赶场”,有网友质疑他们将芬迪当出行“利器”,甚至绑定直播流量,忽视其生理极限。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4年数据,全国视障人士超1700万;大连导盲犬基地信息显示,全国合格导盲犬仅400余只,每只需投入约20万元、经两年以上培训——从幼犬筛选到适配磨合,凝聚大量心血。但芬迪却遭遇不当对待:暴雨无遮蔽、通宵赶路、频繁爬陡峭台阶,还不时承受主人误解或误罚。
宠物医生分析,拉布拉多关节脆弱,频繁爬台阶易致不可逆损伤;暴雨湿滑环境下,主人与犬都面临失足风险,这样的出行不符合导盲犬工作规范。
事件升温后,网友纷纷@大连导盲犬基地。很快基地回应:暂停芬迪工作,派专人接回休养,这一决定获大量点赞。基地工作人员表示,导盲犬服务年限仅8-10年,全国训练资源紧张,“每一只都该被温柔善待”。
业内人士呼吁,导盲犬有“职业纪律”:不应在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或陡峭山路等高危场所工作,这既是保护犬只,也是保护视障主人。毕竟,导盲犬不是机器,是视障人士的“眼睛”与心灵伙伴。
芬迪的遭遇给全社会敲了警钟:善待导盲犬,关乎动物福利,更考验对“生命平等”的认知与社会责任。正如网友所言:“你可以不喜欢狗,但别伤害为人类付出的工作犬”。
如今芬迪已回基地休养,但思考未停:如何让更多视障人士了解导盲犬正确使用规范?如何完善导盲犬管理保护机制,避免资源浪费?如何构建人与工作犬更有温度的互动模式?
这件事虽属个体冲突,却暴露了社会对工作犬权益的认知缺口,以及导盲犬资源管理的待解问题。你认为是使用者认知偏差,还是相关规范与支持体系不足?欢迎在评论区理性探讨,为“善待每一只导盲犬”助力。
来源:四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