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大青山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呼和浩特北部,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地标,更是生态与人文的关键脉络。曾经,大青山生态系统遭受重创,树木凋零、水土流失、风沙漫天。然而,自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帷幕,一系列科学、系统且卓有成效的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大青山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呼和浩特北部,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地标,更是生态与人文的关键脉络。曾经,大青山生态系统遭受重创,树木凋零、水土流失、风沙漫天。然而,自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帷幕,一系列科学、系统且卓有成效的生态修复行动,让大青山重焕生机,成为呼和浩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
呼和浩特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中,采取修枝、浇水、扩穴围堰等精细化抚育措施,对17.4万亩森林进行悉心照料,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针对7.91万亩退化林,通过择伐补植、平茬等手段,营造乔灌混交林,重塑森林生态;新造3万亩以油松、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进一步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在草原生态系统治理方面,因地制宜,对30万亩退化草原实施封育、补播、施肥等修复举措,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建设10万亩围栏封育区,减少人为与牲畜干扰,促进草原自然修复;开展40.1万亩非沙化土地人工种草,优选冰草、披碱草等乡土草种,构建稳定的复合群落。
历经多年努力,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142.2万亩,草地面积17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呼和浩特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3.88%提升至如今的15.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49.74%,水土保持率达61.84%,超前完成自治区2025年目标。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大青山重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麋鹿、普氏野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等频繁现身。在2025年麋鹿产仔期(3—5月),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白石头沟管理站辖区的麋鹿种群成功诞下12头健康幼崽。自2021年9月,27头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放归至该区域后,2022年诞生9头幼崽,实现我国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首次成功建立野生麋鹿种群,2023年和2024年又有21头小麋鹿陆续降生,如今麋鹿种群总数已增长到60多头。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古路板管理站辖区,于今年5月自然繁殖的一匹普氏野马幼驹已渐渐长大。这是自2022年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实现普氏野马自然繁殖后,连续第四年迎来新生命。普氏野马在这里成功繁衍后代,成为呼和浩特生态复苏的生动注脚。
在呼和浩特,近年来国家及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12月,全市记录有野生动物兽类35种、鸟类218种,记录有野生植物75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4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这些数据彰显出大青山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
大青山的生态蜕变,不仅促进了自然环境的改善,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城区保合少村的2000亩“三北”防护林,历经40余年精心养护,成为村民的绿色财富,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恼包村凭借大青山的秀丽风光,打造水乡特色旅游,并举办音乐节吸引游客打卡,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旅游地;水磨村利用原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在大青山前坡,水泉村、野马图村等24个村庄,借助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青山的生态变迁,是呼和浩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成果见证。曾经伤痕累累的大青山,如今重披绿装,成为呼和浩特的“绿肺”、北方天然生态屏障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展望未来,大青山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