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偶然听说基因检测能提前知晓患癌风险,还能防癌,便花了不少钱做了检测。报告显示,他某些基因存在 “异常”,患癌风险高于常人。老张这下慌了神,生活完全没了往日的自在,四处寻医问药,尝试各种防癌 “偏方”。可折腾许久后,经专业医生详细检查评估,才发现那些所谓的
老张偶然听说基因检测能提前知晓患癌风险,还能防癌,便花了不少钱做了检测。报告显示,他某些基因存在 “异常”,患癌风险高于常人。老张这下慌了神,生活完全没了往日的自在,四处寻医问药,尝试各种防癌 “偏方”。可折腾许久后,经专业医生详细检查评估,才发现那些所谓的 “异常基因”,实际并无太大临床意义。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基因检测与防癌那些事儿,重点讲讲解读基因检测报告时常见的三大误区。
基因检测,简单说,就是通过检测血液、组织标本等,获取染色体结构、DNA 序列、变异位点或基因表现程度的信息,在肿瘤疾病辅助诊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紧密相关,比如肺癌的 EGFR 基因突变检测、乳腺癌的 HER2/neu 基因检测,能辅助诊断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可不少人对基因检测报告存在误解,下面看看这三大误区。
很多人觉得基因检测报告显示基因突变呈阳性,就意味着一定会得癌症,其实不然。大部分癌症由多因素导致,基因只是其中一部分,环境、生活方式等也至关重要。比如携带乳腺癌 BRCA1/2 基因突变的女性,一生患乳腺癌风险在 50% - 85%,虽远高于常人,但不是 100% 会患病。还有些基因突变,只是增加患癌可能性,并非必然致癌。以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为例,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增加,可通过定期体检、改变生活方式等,降低发病几率。而且,基因检测存在假阳性可能,受检测技术、样本质量等影响,检测出的基因突变,可能不是真的,需进一步确认。所以,看到基因检测报告阳性结果,别慌,一定要找专业医生结合家族史、症状等综合评估。
有人认为基因检测报告全是阴性,就不会得癌症,这种想法太绝对。一方面,当前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并非所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都能被检测到。像一些罕见癌症,可能由尚未被发现或研究清楚的基因变异引起,现有检测手段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很多癌症由多个基因微小变化,加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单个或几个基因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患癌风险。比如吸烟、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不良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增加患癌几率,即便基因检测阴性,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即便基因检测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定期体检、做好预防。因为家族中癌症发生,可能涉及未检测到的基因,或者是家族成员共有的不良生活环境、习惯所致。所以,阴性结果不代表绝对安全,日常防癌措施仍要做好。
一些人觉得做了基因检测,知道患癌风险,就不用常规体检了,这是大错特错。基因检测侧重从基因层面评估患癌可能性,无法替代常规体检。常规体检项目,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超声、X 光、CT 等,能直接发现身体当下的异常。比如通过胸部 X 光或 CT,能发现肺部结节、肿瘤;便潜血检查,可初步判断肠道是否有出血,对发现早期肠癌有帮助。而且,很多癌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基因检测也难以预测何时发病,常规体检能及时发现这些早期病变,为治疗争取时间。以结直肠癌为例,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基因检测无法像肠镜那样,直观看到肠道内息肉、肿瘤等病变。所以,基因检测和常规体检是互补关系,不能相互替代,两者都要重视。
要是想做基因检测防癌,得选正规机构。正规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专业基因检测公司,检测技术成熟、质量有保障,报告解读也更专业。比如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的遗传医学中心、知名的第三方基因检测企业。检测前,和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自身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明确是否适合做基因检测,以及该做哪些项目。一般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直系亲属年轻时就患癌,或是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癌症,这类人群做基因检测意义较大。检测后,拿到报告别自己瞎琢磨,找专业医生解读。医生会结合多方面因素,给出准确评估和建议。如果检测出高风险基因突变,医生会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包括定期体检项目、频率,生活方式调整建议等。
基因检测在防癌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别盲目迷信,要正确看待检测报告,避开常见误区。防癌是个系统工程,基因检测只是其中一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体检,才是防癌关键。希望大家都能科学防癌,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来源:医学健康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