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美国特朗普政府打着“对等关税”的旗号,抛出了一项针对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关税加征政策,加征幅度最高可达125%。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对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消费电子产业链造成了强烈冲击。
“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考虑在美国生产以应对关税!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本月,美国特朗普政府打着“对等关税”的旗号,抛出了一项针对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关税加征政策,加征幅度最高可达125%。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对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消费电子产业链造成了强烈冲击。
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立讯精密作为苹果的核心供应商,由于在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首当其冲地面临着出口成本可能大幅攀升的风险。相关测算数据显示,一旦该关税政策正式实施,iPhone 16 Pro的硬件成本或将增加约300美元。面对成本压力,苹果极有可能通过调整供应链布局来分散风险。
在周三的投资者关系活动电话会议上,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坦诚表示,公司仅有“极少量成品出口至美国”、“如果有商业保障,并且我们能够进行良好的评估,我们不排除将一些产品本地化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然而,如果客户提出转移生产的要求,公司必须在1 - 1.5年的时间内完成海外产能的布局规划。尽管立讯精密方面强调供应链企业“无需承担关税成本”,但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还是迫使企业不得不调整战略,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动态变化。
王来春提出“考虑在美国开展生产活动”的言论,实际上是对客户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同时也是一次战略层面的试探。其背后的核心考量因素主要包括:
①客户需求导向
苹果等客户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要求将出口至美国的产品生产环节转移至低关税地区。在此背景下,立讯精密必须积极配合客户,调整自身的产能布局,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②技术实施条件
从技术层面来看,对于那些高度自动化的半导体、集成模组等产品生产,美国可能具备一定的条件,适合开展相关生产活动。但劳动密集型的消费电子组装环节,由于美国本土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回流。
③长期安全保障
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但企业也需要全面权衡成本与产业链配套能力之间的关系。毕竟,美国本土的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等相对较高,且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能力可能不如亚洲地区完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立讯精密目前在美国已经设立了小规模的生产基地。不过,其主要的产能依然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墨西哥等地。王来春明确指出,在消费电子产能的扩充计划中,“东南亚地区仍将是优先选择”,除非越南的关税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否则公司的产能布局重心不会轻易改变。
从产业链协同与成本效益的权衡视角审视,立讯精密若在美国开展生产活动,将遭遇诸多棘手的现实难题:
在产业链层面,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环节极为复杂,涉及数千种零部件。而美国本土缺乏成熟的配套产业体系,难以满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及灵活调整产能的需求。
从成本角度考量,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且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相对匮乏。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分析表明,在美国生产iPhone的成本,可能比在中国高出30% - 40%。
在自动化生产方面,尽管立讯精密在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消费电子产品的复杂组装环节,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难以完全摆脱对低成本地区的依赖。
尽管面临着关税方面的压力,立讯精密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却十分亮眼:前三季度营收达到1771.77亿元,同比增长13.67%;净利润为90.75亿元,同比增长23.06%。预计全年净利润将实现20% - 25%的增长。消费电子业务(占比82.6%)依然是立讯精密的核心业务,但汽车业务(营收47.56亿元,同比增长48.3%)和通信业务(同比增长21.65%)的增长势头迅猛,有效分散了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受苹果AI手机热销的积极影响,立讯精密在高端机型组装领域的市场份额提升至40%以上,并且首次获得了iPhone 16 Pro Max的新产品导入(NPI)资格。
这些亮眼的数据为立讯精密的海外扩张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财务支撑。目前,立讯精密已经在越南、墨西哥等低关税地区完成了产能布局,并计划通过东南亚工厂的灵活调配,来应对美国市场的波动,而非单纯依赖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立讯精密“考虑美国生产”的表态,本质上是全球化企业在地缘政治风险下的多重博弈:
客户绑定策略:立讯精密与苹果之间构建起了极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深度绑定不仅体现在订单层面,更深入到技术研发领域。苹果作为全球科技巨头,拥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立讯精密为了紧紧抓住这一优质客户,不得不紧跟苹果的步伐,根据其需求调整自身的产能布局。然而,这种被动跟随并非全然不利,反而倒逼立讯精密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推动自身技术升级。
区域化供应链:面对日益严峻的关税风险,立讯精密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布局能力。它巧妙地构建了“中国 + 东南亚 + 北美”的三角供应链架构,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和成本的优化。在北美地区,墨西哥工厂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能够高效地服务北美汽车客户,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而在东南亚,越南基地则专注于满足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确保产品的供应稳定。
技术护城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手机、AR眼镜等新兴领域成为了科技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立讯精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提前在这些领域进行了技术布局和积累。例如,在散热方案、光学组件等关键技术领域,立讯精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巩固了其不可替代的供应链地位。
总之,立讯精密的“美国生产”计划更多是战略备选项,而非短期重心。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多元化布局增强供应链韧性,而非彻底改变现有制造格局。未来,技术升级与区域化产能协同,将是其应对关税大战的关键。
议
网友热议
@berniehan(IP京):
供应链转移是大势所趋,但美国搞关税战最终只会让iPhone涨价,消费者买单。
@常熟阿寛(IP苏):
立讯去美国建厂?先问问美国工人能不能接受两班倒,时薪能不能降到3美元吧!产业链不配套,去了也是赔钱赚吆喝。
@Danica单先生(IP皖):
特朗普加125%关税太狠了,但逼着中国公司去美国建厂,算不算变相给美国创造就业?这波操作魔幻。
@爱思克esther(IP青):
说白了就是苹果在甩锅,既要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又不想承担关税风险。立讯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珂珂cornelia(IPHK):
立讯净利润涨23%,靠的是苹果订单和技术升级,和去哪建厂关系不大。与其讨论美国,不如多看看它的汽车和通信业务能不能成第二增长曲线。
@上云烟yunyan(IP京):
东南亚和墨西哥才是赢家,美国人力成本高、产业链拉垮,立讯去那儿顶多搞点高端模组,组装还得靠越南厂。
最后一条,
老美擅长卡脖子!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