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时代思想之光的“奇书”——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8:00 1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民众急切渴望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方向、拨开迷雾。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应运而生,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探寻真理的道路,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读书出版社1938年6月第10次印刷

聂顺荣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民众急切渴望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方向、拨开迷雾。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应运而生,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探寻真理的道路,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大众哲学》最初以连载形式于1934—1935年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后结集成书,在1936年正式出版后,其影响力迅速蔓延。在那个知识传播渠道有限的年代,这本书出版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4次再版,十多年创下连续出32版的惊人纪录,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各地发行版本达75版,至今总版本数量超过90版。这一现象充分彰显了它在当时社会的巨大吸引力与迫切需求。

该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将深奥晦涩的哲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艾思奇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用大众话语承载哲学道理。他摒弃了专业术语的堆砌,采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入大量生活实例与常见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成为大众能够掌握的“批判的武器”。

从内容上看,《大众哲学》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各种唯心论思潮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消极的唯心论思潮甚嚣尘上,严重影响着民众坚持抗战的决心以及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认知。艾思奇作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通过《大众哲学》全力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与各种错误思想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帮助广大民众认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坚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根据特殊时期的现实需求,山东新华书店版《大众哲学(重改本)》更是对内容进行了创新性改写。在政权建设关键转型期的山东解放区,为了使哲学更好地服务于新解放城市的政策推行和新干部的理论培训,书中的案例被大量置换为山东人民熟悉的现实场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改编方式,进一步凸显了《大众哲学》强大的生命力与实践指导价值。

《大众哲学》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知识普及和思想启蒙层面,更在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蒋介石溃败台湾后,将其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并要求蒋经国也要阅读。这从侧面反映出该书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对广大民众思想的强大引领作用。它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众心中扎根发芽,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前进的重要思想动力。

毛泽东称赞《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李公朴也评价其“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如今回望,《大众哲学》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思想魅力。它启示我们,真正有力量的思想,并非依赖于艰涩的术语,而是能够扎根于现实生活,将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如意的事”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能,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智慧启迪。《大众哲学》无疑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其价值超越时空,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与品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