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夏天,在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山的一个清代院落中,一龛玉皇大帝造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柳眉杏眼,威严肃穆;龛口的护法神“千里眼”“顺风耳”张牙舞爪、青筋暴起。在石门山三皇洞中,我看到了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原型。幼时读《西游记》曾想,被贬下凡尘的天蓬元帅
萧易
2008年夏天,在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山的一个清代院落中,一龛玉皇大帝造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柳眉杏眼,威严肃穆;龛口的护法神“千里眼”“顺风耳”张牙舞爪、青筋暴起。在石门山三皇洞中,我看到了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原型。幼时读《西游记》曾想,被贬下凡尘的天蓬元帅该是什么模样?没想到却在这里与他不期而遇。题记显示,石门山石窟是宋朝南渡后的作品,约开凿于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数量仅为佛教石窟百分之一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根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是要开凿石窟的,虽然这多少有违“道本无形”的古训。回来后,我一直在想,道教石窟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在中国有着广泛分布?是否如佛教石窟一般,有着清晰的分期?从2008年开始,我着手收集道教石窟的资料,每到一个地方做调查,都会仔细询问当地考古队、文管所有无道教石窟。几年下来,却是收获甚少。这可能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方面,道教石窟存世稀少,大约只有佛教石窟的百分之一;另一方面,作为石窟研究的分支,道教石窟长期不受重视,许多龛窟连基础的调查、测绘都未完成,更别说建立完整的考古学序列。
以各地文管所的文物普查资料为线索,经过十年的田野调查,我收集了第一手资料。2018年,我承担了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遗留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在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当年的资料中,也发现了一些业已消失的道教石窟,如绵阳西山观、阆中涧溪口,其中绵阳西山观可能是中国最集中的隋代道教石窟群。
多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野田畴
中国道教石窟分布在北京、陕西、山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湖南、安徽等省市,以四川省与重庆市数量最多、最为集中。这里古称巴蜀,是天师道的发源地,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道教石窟并非分布在国人熟悉的道教圣地,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而是隐藏在人迹罕至的荒野田畴,如龙山、南山、石门山、麻空山、凤仪山、龙鹄山、长秋山等。这些不知名山头的道教石窟,为我们了解道教提供了全新视野。
至今能找到的中国最早的道教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四川剑阁县沙溪坝与陕西宜君县福地水库发现过北魏、西魏石窟,却未能留下考古资料,幸好陕西耀县(今铜川耀州区)碑林保存了诸多南北朝造像碑,作为石窟的“变形”标本,留存下最古老的道教形象。
宋代为道教石窟的黄金时代
道教石窟在唐代走向了鼎盛,在四川丹棱县、剑阁县、蒲江县、仁寿县、安岳县皆有分布,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此时北方、中原佛教石窟相继衰落,再无大规模开凿。四川则接过中国石窟的接力棒,佛教石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时,道教石窟也随之而兴。唐代是道教在中国的第一个鼎盛期,李氏建国后急于将政权神化,同样姓李的太上老君,被唐朝皇室亲热地唤作“大圣祖”,这个留着浓密胡须、手持蒲扇的老人形象几乎流传在大唐王朝每一寸土地上。
无论是题材还是技艺,宋代都堪称道教石窟的黄金时代。宋真宗、宋徽宗、宋高宗皆信奉道教。在这样的风气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东岳大帝、后土三圣母、天蓬元帅、佑圣真君等题材蓬勃兴起,道教神系在宋朝得以确立。
宋代之后,道教石窟走向衰落,少见值得一提的佳作,倒是道教神系蔚为大观。山西龙山石窟由元代全真教道长宋德芳主持开凿,塑造了王重阳、全真七子等祖师像,这也是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明朝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期,从皇帝到百姓,从京师到乡野,道教与这个庞大的帝国紧密相连。
清代道教在庙堂失势,而诸如财神、文昌、关公、八仙、土地公公、药王等与百姓信仰息息相关的神祇,却在民间蓬勃兴起,融入百姓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清代道教石窟以张家界玉皇洞与巴中朝阳洞规模最大,主持开凿的,一个是当地的乡绅,一个是“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家族。
以全新线索重构叙事
根据年代,我将道教石窟分为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章节,即“乱世之音”“白衣天子”“众妙之门”“诸神之国”“全真风云”“天子之道”“俗世传奇”,基本厘清了道教石窟从起源、发展、兴盛到衰落的脉络。从南北朝到明清,道教石窟艺术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那些风格各异、题材多变的石窟造像,勾勒出道教在历代王朝的盛衰,打开了一扇走进道教文化的大门。
在撰写本书时,我找到了一些全新的角度与线索。第一,本书以道教石窟为关注对象,道教石窟此前关注者较少,许多石窟尚鲜为人知。第二,道教在不同的朝代,其境遇也不尽相同,历代王朝也需要创造或者借用不同的神灵神化其统治,道教石窟打开了一扇了解道教与政治关系的窗口。第三,古往今来,许多供养人在石窟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乃至生平事迹。他们之中,有道士、尼姑、书生、太监、商贾、乡绅、画师、官吏。我很乐于与他们对话,也希望将他们的故事与读者分享。第四,与大多数中国石窟一样,道教石窟大多在“文革”中被毁,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常常讲起当年的旧事,令人感慨。
石窟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正如《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透过石窟看到的,也始终只是“道”的冰山一角吧。(作者为作家、学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