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葡萄白粉病是由葡萄钩丝壳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葡萄种植中普遍存在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染葡萄叶片、果实和新梢,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引起果实开裂、植株早衰,给葡萄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我国葡萄种植面积的扩
告别葡萄白粉病,这些防治技巧你绝对不能错过!
姜 斌
葡萄白粉病是由葡萄钩丝壳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葡萄种植中普遍存在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染葡萄叶片、果实和新梢,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引起果实开裂、植株早衰,给葡萄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我国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环境的变化,部分地区葡萄白粉病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探讨葡萄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优化综合防控措施,对于保障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病原及发病条件
葡萄钩丝壳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仅能在活体组织上生存和繁殖。该病菌以菌丝体、闭囊壳或分生孢子在葡萄植株上或土壤残留物中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始侵染源。病原菌特性表现为其分生孢子可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迅速萌发,通过气流或雨滴传播到健康组织上进行二次侵染。病菌可在葡萄叶片、嫩梢、果实表面形成菌丝,吸取寄主细胞养分,导致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影响葡萄植株生长与果实发育。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及农业操作等方式传播,尤其在密植、通风不良的葡萄园中更易迅速扩散。病菌分生孢子在湿度适中、温度适宜(20~25℃)时萌发较快,借助气流传播到新的寄主上。一旦病菌成功侵染,菌丝迅速生长,形成典型的白色粉状物,病害扩散进入快速暴发期。发病环境条件对葡萄白粉病的流行有显著影响。温暖、潮湿但不积水的环境最适宜病菌生长,尤其是气温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 60%~80%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此外,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过旺、氮肥施用过多等因素都会加剧白粉病的发生。葡萄不同生长阶段对白粉病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果实膨大期和新梢快速生长期最易感染。
2 危害特征
葡萄白粉病在葡萄的不同生育期均可造成
显著危害,且危害程度因生育期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在萌芽期至新梢生长期,幼嫩组织对病菌的
抵抗力较弱,病害易在新梢、嫩叶上暴发,影响
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抑制植株的正常生长。在
开花期至幼果期,病菌侵染花序和幼果,导致花
序枯萎或幼果脱落,直接影响坐果率。在果实膨
大期,白粉病主要侵染果实表皮,导致果实表面
出现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果皮开裂,果实无法
正常成熟。
症状表现与识别方面,葡萄白粉病主要表现
为叶片、果实和嫩梢上出现灰白色或白色粉状霉
层。叶片受害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斑
点,逐渐扩展为白色粉状物,叶片卷曲变形。果
实受害时,表皮被白色菌丝覆盖,果实膨大受阻,
表面粗糙,果皮易开裂,严重时果实干缩,失去
商品价值。新梢受害后表现为表面布满白色粉末,
嫩梢生长停滞,木质化不良,抗寒性下降。葡萄
白粉病不仅导致葡萄产量下降,还会严重影响果
实品质
[2-3] 。受害果实糖含量降低,酸度上升,色
泽暗淡,风味变差,商品价值显著下降。同时,
受害的葡萄植株抗逆性减弱,易遭受其他病虫害
的侵袭,甚至引发植株早衰。严重感染的果园在
后续栽培管理中需要增加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加
大生产投入。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控葡萄白粉病的基础措施,通
过改善葡萄园的小气候,减少病菌传播条件,降
低发病风险。
在种植密度上,建议行距保持在 2.5~3.0 米,
株距保持在 1.0~1.5 米,架高 1.8~2.2 米,确保
通风透光良好。合理的密度可以减少园内湿度,
降低病菌繁殖速度。
在水肥管理方面,氮、磷、钾的施用比例应
控制在 2∶1∶2 左右,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徒
长,增加感病风险。灌溉建议使用滴灌或渗灌技
术,灌水量保持在每株 5~10 升,避免大水漫灌
引发园内湿度升高。
在病残体清除方面,每年冬季修剪后,必须
彻底清除病叶、病枝及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减少 80%以上的越冬菌源。田间卫生管理中,还
可在春季喷施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有效杀灭残
留菌源。
通过科学的密度控制、水肥管理及卫生处
理,可以有效减少葡萄白粉病的发生率,提高防
控效果。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葡萄白粉病最直接、见
效最快的手段之一。推荐使用 50%戊唑醇可湿性
粉剂 800 倍液和 25%苯醚甲环唑乳油 1000 倍液,
这些药剂适合在病害初期预防和控制。此外,80%
硫磺悬浮剂 200 倍液可以用于早期的预防性喷
施,帮助抑制病菌扩散。在病害暴发期,建议使
用 1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 800 倍液进行处理。全
年防治次数建议控制在 3~5 次,避免药剂过度使
用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为延缓或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建议每种药剂
在一个生长季中使用不超过 3 次,并采取交替施
药策略,如保护性药剂与治疗性药剂轮换使用。
施药时应确保喷洒均匀,特别是叶片正反面和果
实表面都要充分覆盖药液。通过科学合理地轮换
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可以将葡萄白粉病
的防治效果提高到 90%以上,并有效延缓病菌的
抗药性。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手段,主要依靠微生物菌剂和生物农药来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目前常用的生物农药包括 30 亿 CFU/毫升枯草芽孢杆菌菌液稀释 100 倍和 20 亿 CFU/毫升木霉菌菌液稀释 200 倍。这些菌剂能够有效覆盖葡萄叶片和果实表面,减少病菌侵染。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葡萄白粉病中的防效在 70%以上。此外,拮抗微生物(如哈茨木霉菌)可分泌抗菌素,阻碍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田间防效为 65%~80%。
生物防治的优势在于无农药残留,特别适合有机葡萄园和绿色种植基地。但生物防治的见效较慢,需要每隔 7~10 天连续喷施 2~3 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需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实现稳定的防控效果。
3.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通过改变葡萄园的物理环境,有效抑制葡萄白粉病的发生与传播。在避雨栽培技术中,覆盖防雨棚可使葡萄园湿度降低 30%~40%,减少白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传播。在防虫网应用方面,安装 50 目以上的防虫网可有效阻隔昆虫携带病菌进入葡萄园,将病菌传播率降低 50%以上。此外,环境调控对于病害抑制具有显著效果。合理将葡萄园湿度控制在 60%~70%,温度控制在 20~25℃,可有效减少病菌的扩散和感染。冬季和早春时,可使用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全面清园,杀灭越冬病菌,降低病害初侵染源。物理防治虽然成本较高,但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和保障果实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适合高端葡萄种植和有机农业生产 。
3.5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目前,已有多个抗病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如巨峰、玫瑰香、阳光玫瑰和美人指等,这些品种对葡萄白粉病的抗性较强,田间发病率可降低 50%~70%。抗病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屏障(如叶片表皮蜡质层更厚)、生化防御(分泌抗病蛋白质)和基因抗病(抗病基因表达)等。另外,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已显著提高了抗病品种的选育速度。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加强管理,合理栽培和修剪,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抗性减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抗病品种在葡萄白粉病防控中的优势。
4 当前葡萄白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药剂滥用与抗药性问题突出。部分种植户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化学杀菌剂,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药效显著下降,防治效果不足 60%。此外,部分地区农药使用未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喷施时间,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葡萄质量安全。
(2)农业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葡萄园密植现象严重,通风透光性差,田间卫生管理不到位,病残体未及时清除,导致病菌在园区内反复传播 。
(3)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不足。生物防治在效果上见效较慢,应用过程较复杂,许多种植者缺乏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的信心和实践经验。
(4)抗病品种推广受限。部分地区对抗病品种的认知度较低,缺乏针对性的推广政策,优良抗病品种的覆盖率不足 30%。
防治对策:一是加强药剂轮换和科学施药,避免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以减少或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生。二是优化农业防治措施,科学控制种植密度,改善园区内的通风透光性,确保病残体被彻底清除。三是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示范园建设、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种植者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快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高抗病品种,提高葡萄产业的整体抗病水平。
5 小结
防治葡萄白粉病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配合。农业防治通过改善种植环境和加强田间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病害的快速有效手段,但需注意药剂的轮换和科学施用;生物防治作为绿色防控手段,在减少农药残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物理防治技术在特定环境中能够显著改善病害的防治效果;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则是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当前在防治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科学管理及政策扶持。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