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06:35 1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积淀着对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关乎技艺的传递,更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凝聚政府、协会、院校、

□ 王学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积淀着对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关乎技艺的传递,更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凝聚政府、协会、院校、社区等多方力量,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书写体育强国逐梦奋进新篇章。

完善政策保障,助力传承发展

政策保障是传承好与发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后盾。各地应高度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抽调相关部门的领导及专业人士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和责任机制,以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和保存方面,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其中实施统一管理,尤其是针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和项目。同时,鼓励支持各相关主体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高精度采集、精准化还原、数字化转型和永续化保存,为日后的研究、传承、发展工作奠定基础。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需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各部门、各企业、各社区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推广和传播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挖掘开发区域内可发展、可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完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组织业余竞赛和展演队伍、引进兼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和数智化传承能力的专业化人才等。此外,联合教体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积极参与各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和传承的企业、组织予以税收优惠、项目优先,以此激发更多有志之士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情。

发挥体协优势,优化传承效果

在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程中,体育协会拥有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理应挺膺担当。体育协会应当对区域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系统记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传承。北京市民族体协多年来为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先后编辑出版《京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0例》《北京民族体育项目100例》等书籍;组织拍摄了《蓬勃发展的北京民族传统体育》专题纪录片;挖掘整理蹴球、角球等100多种民族、民间游戏;整理定型了3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中踢毽作为五大项目之一被收录进《中华体育健身方法(第一卷)》一书。

针对部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价值的项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在区域内建设多个普及和推广场地,向更多人介绍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背后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南派花毽在2015年获评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州地区的相关部门与协会建设占地面积70多平方米的南派花毽传承基地,长期开设体验课程,为广大毽友提供交流、培训、比赛、考核等全方位服务。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节点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及公益活动,通过公开讲座、文化科普、趣味运动等方式,邀请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定期举办不同规格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划分为职业组、校园组、业余组等不同组别,邀请传承人进行集中授课,培养专业参赛队伍。在此基础上,制作短小精悍的简介视频,发布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还可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达人等录制宣传视频,一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扩大宣传视频受众范围。

融入学校教育,提升传承质量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占据天然优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构建贯通式、全流程传统教育体系,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特色体育选修课程纳入各学段学校教育中,聘请专业教师或邀请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制定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展开集中统一的文化普及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以毽球课程为例,构建“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理论课程+技术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程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好感度和参与度为主,注重教学开展的趣味性;必修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帮助学生了解毽球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掌握基本的动作技巧和比赛规则为主。理论课程主要涉及毽球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现状、比赛基本战术等内容;技术课程注重对学生发球技术、进攻技术、封网技术、防守战术、阵容搭配等技术动作的训练。

在教材选择上,各学校既可以选择现有的《怎样踢好毽球》(张林泉等著),还可以结合本校学生接受现状和师资现有水平,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编写更适配本校毽球教学的校本特色教材,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在考核方式上,各学校需兼顾好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在最终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保证对毽球教学的实际效果作出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进而提升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质量。

依托社区平台,凝聚群众共识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众影响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社区的活动,邀请相关的文化传承人开设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普及各类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或者与专业的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团队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走进社区开展动作教学,在丰富社区居民娱乐生活的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传承积蓄群众基础。此外,社区还可邀请感兴趣、有潜力的社区居民自行组成业余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演和比赛队伍,并为其提供展示和传播文化的机会和平台,以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传承队伍中来。

佛山市街边社区联合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院“金秋学院”成功举办了“毽球(花毽)入门培训班”。在第二节课程中,共有20余组祖孙家庭参与,邀请大沥毽协资深教练现场指导,通过祖孙共学模式,在增强代际情感的同时,真正让非遗技艺实现了在社区扎根的目标。

完善政策、体协发力、融入教育、社区引导,无疑是新时代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放眼未来,面对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和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实际需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繁荣仍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以现代标准赋能传统项目,让传统体育文化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还能焕发时代活力,切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体育强国注入持久动力。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使命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需要全民携手,共筑精神家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