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创作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人民文化智慧和艺术追求的核心载体,其传承工作需要不断拓宽新渠道、扩充新主体、创新新方式,全面提升传承实效,通过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来助力中
□ 刘晏祯 张蓓蓓
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创作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人民文化智慧和艺术追求的核心载体,其传承工作需要不断拓宽新渠道、扩充新主体、创新新方式,全面提升传承实效,通过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来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博物馆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优势,主动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任务,将传承工作贯穿和融入收藏、研究、教育和休闲等职能和工作,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使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时代变迁的影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传承,成为中国对内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对外展现强大文化实力的优质文化名片。
化静为动:创新动态展览方式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以静态展览为主,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以技艺、民俗和艺术为主的文化形式,只依靠静态展览无法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智慧和艺术元素。因此,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博物馆应化静为动,将静态展览与动态展览相结合,为参观者带来更具沉浸性和交互性的观赏体验。在静态展览区,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通过作品、文献等多元载体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设数字屏幕,以视听结合的形式讲解每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及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在动态展览区,开设交流互动区,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小游戏,如陶瓷烧制、锦绣编织等,让参观者以游戏为载体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复杂的流程,直观感受传统技艺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开展有奖问答活动,随机提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趣味问题,为答对的参观者送上具有非遗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等精美小礼品,以此激发参观者认真观赏、吸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为参观者现场演示传统技艺,在传承人和参观者交互中进一步拉近个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
产业联动: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主动“走出去”,与优质产业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创作和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跨界融合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知名文化品牌。与文创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博物馆非遗专家学者和产业产品设计师共同参与设计工作,推出兼具审美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网店和线下实体店等渠道进行售卖,或者在部分文化活动中以奖品的形式赠与参与者,借助文创产品的售卖和流动有效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范围;与游戏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网络游戏具有强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独特优势,以联动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配乐设计,激发庞大的游戏玩家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兴趣;与影视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或者短视频,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与包装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具有非遗文化特征的花纹、图案和色彩搭配用于包装设计,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属性,增加包装的审美观感,吸引消费者第一视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产业合作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应将其中的固定份额用于场馆扩建、资源收集、人员引进、设备购置等工作,为博物馆多渠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宣传教育:广泛拓宽传承渠道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博物馆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多样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和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忠实受众,进一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力量。举办讲座、工作坊、体验课等,为公众提供了解、欣赏、体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校馆双方共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主题的优质课程,由博物馆的专家学者担任课程教师,将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搬进课堂,为学生带来生动的文化体验课和艺术鉴赏课,有效增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筛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兴趣的师生,由博物馆专家学者带领其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术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为传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乡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博物馆专家学者带着馆藏资源走进乡村、走近乡村人民,表演传统技艺,收集散落在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推进。
技术赋能:构建数字传承模式
数字时代背景下,灵活应用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物馆应以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传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据库,系统分类、有序整理并精准标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资料,并内置智能检索引擎,方便研究者根据科研需要快速检索所需资料,进而深入掌握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利用3D扫描等先进技术推动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推出一大批优质数字藏品,并借助线上网络平台构建数字藏馆,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线上参观和鉴赏。针对表演艺术与传统工艺等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高清视频摄录与音频采集等手段,全面记录每一个细节,确保其完整传承。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增设文化讲解、智能交互等功能,代替人工来为参观者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历史、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内容,并基于参观者的需要提供智能导游、资料供给等服务。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对线下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进行线上直播,有效拓展活动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并在直播过程中增设互动问答、藏品评价、弹幕交流等交互环节,全面提升线上用户的参与感。
主体扩充:打造全新传承场域
基于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要持续建设新类型、新特色的博物馆,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博格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需求。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推动博物馆建设,如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以多种媒介形式和物质载体全方位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参观者接受艺术熏陶和文化浸润的同时,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现文旅和文博深度融合为核心建设露天博物馆,维护、修缮和重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的遗址、旧址、遗迹,充分发挥其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经营服务等功能,并依靠露天博物馆开展特色文旅项目,让参观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对所处地域文化产生深度思考。为了推动博物馆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推进,政府应以财政为依托设立文博资金项目,为新博物馆设备购置、土地租借、人员引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派遣专业管理人士和非遗专家学者入驻博物馆提供运营管理指导,让博物馆在稳固自身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博物馆具备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的人才优势,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要从创新动态展览方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广泛拓宽传承渠道、构建数字传承模式、打造全新传承场域等维度入手,通过主体合作、技术赋能实现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和休闲等职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融合,借助博物馆的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繁荣,成为连接多元文化与代际交流的坚固桥梁,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博士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元融合的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研究〈秦汉至清〉”〈20BG11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代皇家仪仗用具研究”〈21BG106〉研究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