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的广阔领域中,争议从未停歇,尤其是关于某些疾病治疗与否的探讨,一直热度不减。那句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 在民间广为流传,像一团迷雾,引发无数猜测。它似乎在暗示,面对某些病症,不进行常规医疗干预,患者反倒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这话听着有点耸人听闻,可其
“不是病死,而是治死”?这几种病真的不用急着治
在医疗的广阔领域中,争议从未停歇,尤其是关于某些疾病治疗与否的探讨,一直热度不减。那句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 在民间广为流传,像一团迷雾,引发无数猜测。它似乎在暗示,面对某些病症,不进行常规医疗干预,患者反倒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这话听着有点耸人听闻,可其中是否真有几分道理?今天,咱就深入剖析六种疾病的治疗现状,力求拨开重重迷雾,探寻背后的真相。
过度医疗,现实中的无奈困境
就在昨天的门诊上,一位老人神色焦急,紧紧拉住我的手,眼里满是困惑与担忧:“大夫啊,我那邻居刚查出早期前列腺癌,医院那边建议赶紧手术。可巧了,他侄子也是医生,却劝他别轻易动刀,说这病本身不太致命,可治疗弄不好会引发并发症。您快给说说,这话在理不?” 老人的这番话,恰似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现代医学面临的困境核心。医学,本应是承载着救死扶伤伟大使命的神圣科学,可在现实中,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医疗机构悄然滋生出过度治疗的现象。国内有研究无情地揭示,超过 30% 的医疗行为或许都陷入了过度医疗的泥沼。这一现状,让患者苦不堪言,不仅经济上背负沉重的负担,还常常要承受那些本可避免的治疗风险。
前列腺癌:老年人的 “温和敌人”
前列腺癌堪称典型的 “可与人体共存” 的疾病范例。大量临床数据清晰地表明,在超过 70% 的 80 岁以上男性进行尸检时,都发现了前列腺癌的踪迹,然而,大多数人在生前并未展现出任何相关症状。早期、低危的前列腺癌,其 10 年生存率更是高达 98%,这一数据在众多恶性肿瘤中显得格外亮眼。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曾发布过一份极具价值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 75 岁以上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如果格里森评分≤6 分,采取积极监测的策略,相较于立马进行手术或放疗,可能更为适宜。毕竟,过度治疗极易引发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而这些并发症对于老年人脆弱的身心而言,打击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为沉重。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更适合监测而非立即治疗:
低危前列腺癌患者:即 PSA
高龄群体:尤其是预期寿命
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体状况无法承受手术等激进治疗的人。
甲状腺微小癌:安静潜伏的 “微笑杀手”
甲状腺微小癌,指的是直径≤1cm 的甲状腺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其 10 年生存率惊人地高达 98% 以上。就拿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筛查情况来说,当时发现大量居民体内存在甲状腺微小癌,但后续的追踪研究令人意外,大多数病灶在十年内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的张医生曾向我透露:“以往,我们对甲状腺微小癌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一律选择手术切除。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现在我们认识到,这种做法其实存在过度治疗的嫌疑。手术治疗不仅会让患者需要终身服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恼人的并发症。” 在 2023 年更新的《中国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中,明确提出了对于低危甲状腺微小癌的新策略,特别是对于以下人群,可以优先考虑积极监测:
单发病灶且直径
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迹象的患者:说明癌症尚未扩散,风险较低。
肿瘤位置远离喉返神经和气管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小,可先观察。
年龄 > 60 岁的患者: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综合状况,监测可能更合适。
早期慢阻肺:警惕药物依赖的陷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 “常客”。但在早期阶段,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很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研究成果显示,轻度 COPD 患者过早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肺炎的发病风险可能会陡然增加 34%。我在呼吸科工作期间,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一位教师。起初,他仅仅因为偶尔出现轻微咳嗽症状,就被诊断为 COPD,随后便开始大量服用各类药物。但经过进一步详细检查证实,他实际上只是轻度气道高反应性,根本无需如此大量的药物治疗。
后来,他果断停药,同时积极配合呼吸训练,并坚持适度运动。一段时间后,令人惊喜的是,他的症状不仅没有加重,反而明显好转。其实,对于早期慢阻肺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并非立即投身于药物治疗的 “怀抱”,而是坚决戒烟,积极进行肺康复训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的研究表明,对于轻度 COPD(FEV1>80% 预计值)患者,坚持肺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其 6 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可增加 45 米,这一效果远远优于单纯依靠药物治疗。
轻中度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同样有效
高血压,作为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中国高血压联盟的数据统计下,呈现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约 25% 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却严重忽视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上海瑞金医院心内科的王教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有一位 55 岁的男性患者,初次测量血压为 145/90mmHg,医生未做过多评估,直接为他开具了降压药。然而,半年后,患者却出现了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这些症状竟是降压药的副作用所致。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尝试改变生活方式,每天坚持步行 40 分钟,成功减重 5kg,同时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他的血压逐渐稳定在 135/85mmHg,无需再依靠药物维持。实际上,对于收缩压
积极减重:每成功减重 1kg,血压平均有望下降 1 - 2mmHg。
严格限盐:将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
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坚决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
合理饮食调整:可参考 DASH 饮食方案,优化饮食结构。
轻度脂肪肝:生活干预胜过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催生的产物。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数据显示,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不足 5%。然而,现实中许多患者在体检中一旦查出脂肪肝,便慌了手脚,匆忙开始服用保肝药。但实际上,这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长期服药还可能给肝脏等器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我有一位同事,在体检时不幸发现自己患有轻度脂肪肝。但他并未盲目听从部分医生立即服药的建议,而是毅然选择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干预。他严格控制饮食热量,大幅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周坚持进行 3 - 4 次中等强度的运动。令人欣喜的是,仅仅半年时间,他再次体检时,肝功能指标已恢复正常,B 超检查也显示脂肪肝状况明显改善。对于轻度脂肪肝患者而言,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
科学减重:实现 5 - 10% 的体重减轻,可显著改善肝脏脂肪浸润情况。
坚持运动:即便体重没有明显下降,运动本身也有助于减少肝内脂肪堆积。
调整饮食结构:坚决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严格限制饮酒: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积极控制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对改善脂肪肝至关重要。
轻度认知障碍:生活干预才是关键
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MCI,它是痴呆的前驱状态。但并非所有 MCI 患者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展为痴呆,研究表明,大约 30 - 40% 的患者病情可能在多年内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改善的可能。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的研究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 “健脑补脑” 类药物,对于 MCI 患者而言,缺乏确切的疗效证据。过度使用这类药物,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增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针对 MCI 患者,优先推荐非药物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开展认知训练:例如进行拼图、棋牌游戏、阅读等活动,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效预防社交孤立,丰富精神生活。
坚持体育锻炼:像太极、广场舞等运动,对改善认知功能大有裨益。
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降低疾病风险。
遵循地中海饮食:这种饮食方式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蔬果,对大脑健康有益。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医学干预的终极目标,绝非仅仅是机械地延长生命时长,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上述六种疾病,我们务必秉持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要深入了解疾病的自然发展历程,精准把握疾病的进展速度和潜在风险,避免对低风险疾病过度恐慌。在面临重大治疗决策时,强烈建议广泛咨询不同医生的专业意见,尤其是三甲医院的专科专家,力求获取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同时,医患双方要进行充分、坦诚的沟通,详细了解每项治疗措施的潜在获益与可能风险。对于那些进展极为缓慢的疾病,“观察等待” 策略往往不失为一种合理、明智的选择。此外,一定要牢记,许多慢性病在早期阶段,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实现有效的控制。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抚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