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如今被智能设备、精致家居环绕时,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七八十年代那些朴素却充满温度的老物件。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见证着从物资匮乏到生活富足的时代变迁。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重温那些曾陪伴我们长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如今被智能设备、精致家居环绕时,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七八十年代那些朴素却充满温度的老物件。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见证着从物资匮乏到生活富足的时代变迁。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重温那些曾陪伴我们长大的老物件,在熟悉的场景与故事里,找回心底最柔软的记忆碎片。
手电筒:照亮童年的夜晚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停电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夜或寒冷的冬夜,手电筒便成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 “宝贝”。那时候的手电筒,外壳大多是厚实的铁皮材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着一块小小的 “铁疙瘩”,格外有分量。筒身一般涂着乌黑发亮的漆,有些人家的手电筒上还会印着 “为人民服务”“工农兵” 等充满时代印记的文字,或是简单的五角星图案,虽不精致,却透着一股庄重感。手电筒的头部是透亮的玻璃罩,里面装着钨丝灯泡,轻轻按下尾部的开关,一束昏黄却有力的光束便会直射出去;后面是装电池的地方,通常要装两节或三节大号的 “一号电池”,电池用完了,还得攥着几毛钱去村里的小卖部买,每次换新电池,都像给手电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停电的夜晚,手电筒就是家里唯一的光亮来源。记得小时候,每到晚上突然断电,我就会急急忙忙跑到抽屉里翻找手电筒,爸爸接过手电筒,“咔嗒” 一声按下开关,昏黄的光束瞬间划破黑暗,照亮身前的小路。他走在前面,光束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我紧紧拽着他的衣角跟在后面,心里的恐惧瞬间消散,只剩下满满的安全感。有时候,停电时间长,我们还会玩起 “光影游戏”—— 爸爸用手在手电筒前比出兔子、老鹰的形状,墙上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影子,我跟着模仿,笑声在漆黑的屋子里回荡。那束昏黄的灯光,不仅照亮了夜晚的黑暗,更温暖了我整个童年,成为记忆里最难忘的 “星光”。
电话机:连接亲情的纽带
七八十年代,电话机绝对是 “稀罕物”,不像现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那时候全村可能只有一两部电话,大多安在村里的代销点或单位的传达室里。当时的电话机,大多是老式的旋转拨号电话,整体呈规整的长方体形状,外壳是硬邦邦的塑料材质,颜色以沉稳的黑色或朴素的灰色为主,摆在桌子上像个 “小方块”,透着一股严肃感。电话机正面有一个大大的圆形拨号盘,拨号盘边缘整齐地刻着 0-9 的数字,每个数字下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圆孔,拨号的时候,得把手指伸进对应的数字孔里,用力旋转一圈,直到听到 “咔嗒” 一声复位的声音,才能拨出一个号码,有时候用力太小,还得重新拨一遍,急得人手心冒汗。
那时候打电话,可比现在麻烦多了。要是想给远方的亲戚打电话,得提前算好时间,早早地去代销点排队。轮到自己时,小心翼翼地拿起沉甸甸的听筒,贴在耳边,听到 “嘟嘟嘟” 的忙音时,心里会有些失落;要是听到 “嗡” 的一声长音,就知道线路通了,心脏瞬间 “砰砰” 直跳,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记得有一次,妈妈想给远在外地的外婆打电话,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才轮到,接通后,妈妈握着听筒,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事 —— 庄稼的长势、我的学习情况,外婆在电话那头不停地回应,虽然声音有些模糊,还有电流的 “滋滋” 声,但妈妈的脸上却满是笑容,挂了电话后,还兴奋地跟我念叨了好几天。那部老式电话机,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分散在各地的亲人紧紧连在一起,传递着思念与牵挂。
烧水壶:煮出生活的温暖
在七八十年代的家庭里,铝制烧水壶是厨房里的 “常客”。那时候还没有电水壶、净水器,烧水全靠这只铝制的水壶,它的壶身是用厚实的铝制成的,呈圆润的圆筒形,表面泛着淡淡的银白色光泽,用得时间久了,会有些许氧化的痕迹,却更显岁月的质感。壶盖是弧形的,盖在壶身上严丝合缝,壶盖上还带着一个小小的圆形提手,方便打开;壶嘴细长而笔直,倒水时不容易洒出来;壶把则是用耐热的塑料或胶木制成的,颜色大多是棕色或黑色,握在手里圆润光滑,即使水壶烧得滚烫,也不用担心烫手。
那时候家里做饭、烧水都用煤炉子,每天早上,爸爸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煤炉子里添几块煤,然后把装满冷水的烧水壶放在炉口上。煤炉里的火苗 “呼呼” 地舔着壶底,不一会儿,水壶就开始 “滋滋” 作响,壶嘴里冒出细细的白汽,再过几分钟,“呜呜 ——” 的鸣笛声便会响起,那是水烧开的信号,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味。水烧开后,爸爸会小心翼翼地提起水壶,把热水倒进暖水瓶里,剩下的热水,他会用来泡一壶浓茶。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爸爸和叔叔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聊着天 —— 从村里的邻里琐事,到电视里播的国家大事,偶尔还会争论几句,笑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惬意。那只铝制烧水壶,煮出的不仅仅是一壶壶热水,更是一家人平淡生活里的温馨与热闹。
凉鞋:夏日里的欢乐时光
对于七八十年代的孩子来说,夏天最期待的东西,除了冰棍,就是一双崭新的塑料凉鞋了。那时候的塑料凉鞋,颜色格外鲜艳,像夏日里的花朵一样夺目 —— 正红色、明黄色、天蓝色,还有带着花纹的彩色款,每次去集市上挑凉鞋,我都会在摊位前徘徊好久,纠结到底选哪一双。凉鞋的鞋面是由几根粗细均匀的塑料带交叉组成的,有的还会在塑料带上印上小小的花朵或卡通图案,精致又可爱;鞋面上有两三个塑料鞋扣,轻轻一按就能打开,方便调节松紧,即使脚长大了一点,也能继续穿。凉鞋的鞋底比较厚,上面还有凹凸不平的纹路,既防滑又有弹性,走起路来会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音,那声音清脆又响亮,成了夏日里独特的 “背景音乐”。
每到夏天来临,妈妈就会从柜子里拿出我去年的凉鞋,要是还能穿,就会擦干净让我继续穿;要是太小了,就会带我去集市上买一双新的。穿上新凉鞋的那天,我总是特别开心,蹦蹦跳跳地在院子里跑,故意把 “咯吱咯吱” 的声音踩得更大。夏天的午后,我会穿着凉鞋去村头的小河边玩,和小伙伴们一起追蝴蝶、捉蚂蚱,有时候还会光着脚踩在水里,凉鞋就放在岸边的草地上。
有一次,我在水坑里踩水玩,不小心把凉鞋踩进了泥里,鞋里灌满了泥水,走起路来 “噗嗤噗嗤” 的,回到家后,妈妈看到我脏兮兮的样子,没有生气,反而笑着拿起凉鞋,在水龙头下冲干净,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后来我脚长大了,这双凉鞋就传给了妹妹,看着妹妹穿着它在院子里奔跑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去年的自己,心里满是怀念。那双塑料凉鞋,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却欢乐的夏天,是童年里最鲜活的记忆。
搪瓷脸盆:盛满回忆的容器
在七八十年代,搪瓷脸盆绝对是每个家庭的 “标配”,无论是结婚送礼,还是日常使用,都离不开它。搪瓷脸盆通常是圆圆的形状,口径很大,差不多有两三个碗那么大,这样接水、盛东西都很方便。盆身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搪瓷,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颜色丰富多样 —— 除了常见的红色、蓝色、粉色,还有淡绿色、淡黄色等,每一种颜色都格外鲜亮。最有特色的是盆身上的图案,大多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大红的牡丹花层层叠叠,显得格外喜庆;一对鸳鸯在水面上游动,象征着美满的婚姻;还有大大的 “双喜” 字,通常会印在结婚用的脸盆上,格外醒目。盆沿一般比较宽,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方便用手端着,有的盆沿上还会刻着一圈细细的花纹,简单却精致。
我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印着大红牡丹花的搪瓷脸盆,那是妈妈结婚时外婆送的嫁妆。小时候,每天早上,妈妈都会用这个脸盆打来温水,然后走到我的床边,轻声叫我起床:“快起来洗脸啦,水都打好了。” 我揉着眼睛坐起来,走到脸盆前,用手撩起水洗脸,水打在脸盆里,发出 “哗啦啦” 的清脆声响,感觉格外清爽。有一次,我端着脸盆去院子里倒水,不小心脚滑了一下,脸盆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磕掉了一小块搪瓷,露出了里面银灰色的铁皮。妈妈看到后,心疼地拿起脸盆看了又看,然后从抽屉里找出一瓶白色的指甲油,小心翼翼地涂在掉瓷的地方,一边涂一边说:“这样就不会生锈了,还能再用几年。” 后来,这个脸盆陪伴了我们很多年,盆身上的花纹渐渐褪色,边缘也有了一些磨损,但妈妈一直舍不得扔,直到盆底出现了一个小洞,实在没法用了,才把它收进了储物间。
搪瓷脸盆的用途可多了,除了日常洗漱,早上用来洗脸、晚上用来洗脚,还能用来洗衣服 —— 妈妈会把衣服放在盆里,倒上洗衣粉,然后用手搓洗,盆里满是白色的泡沫;洗菜的时候,也会用它来装蔬菜,清水一冲,蔬菜就变得干干净净;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还会用它来盛水果、瓜子,放在桌子上招待客人。这个小小的搪瓷脸盆,盛满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清晨的温暖,有午后的忙碌,也有夜晚的温馨。如今,虽然搪瓷脸盆已经渐渐被塑料盆、不锈钢盆取代,但它所承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这些老物件,或许已经不再实用,或许已经被遗忘在角落,但它们就像一个个时光胶囊,藏着我们最珍贵的回忆。手电筒的光束、电话机的忙音、烧水壶的鸣笛、凉鞋的声响、搪瓷脸盆的花纹,每一个细节都能勾起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它们不仅是物品,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你家里是否还保留着这样的老物件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在旧时光里,感受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