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秦汉为父亲孙元良站台,共青团批驳:民族败类,何足纪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3:26 2

摘要:2019年6月,电影《八佰》上映前夕,导演在微博上晒出了他与孙元良之子、著名影星秦汉(本名孙祥钟)的合照。这位导演在合照下附文:

2019年6月,电影《八佰》上映前夕,导演在微博上晒出了他与孙元良之子、著名影星秦汉(本名孙祥钟)的合照。这位导演在合照下附文:

1937年,全线溃退情况下、下令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秦汉先生!

这张合照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普遍热议。

然而,这一表述迅速点燃舆论——四行仓库战役因电影《八佰》的热度备受关注,这张照片不仅未迎来赞誉,反而掀起一场关于历史真相的激烈论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汉其实是国民党名将孙元良的儿子,孙元良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秦汉原名叫孙祥钟,后来才改用了这个广为人知的艺名。

秦汉主动降低片酬参演《南京1937》,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随即发文《孙元良缘何引争议》,揭露其多次临阵脱逃、贪污军费、性侵未遂等劣迹。

6月25日,共青团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历史研究院的一篇文章,并附上犀利评论:

孙元良缘何引争议?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事实的真相,让英雄的崇高和败类的无耻都大白于天下。

官方的定性直接将孙元良钉在“民族败类”的耻辱柱上,更让秦汉的“站台”行为被批“歪曲历史”。

当时的孙元良已离世12年,为何仍引发广泛争议?

孙元良在自述中曾慷慨激昂地说:“我不满廿岁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发誓要跟随中山先生救国救民。当时哪有什么'裙带风'、什么'黑金',我每升一级都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所得到的。”然而历史记载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孙元良有个外号叫“飞将军”,但这个“飞”字,可不是夸他英勇善战,而是形容他溜得比谁都快。

1926年北伐期间,孙元良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团长。他先因防守南昌时擅自撤退导致城池失守,后又在江西奉新违令溃逃,险些葬送北伐大局。蒋介石震怒要求枪决,他却因薛岳等人求情侥幸活命。

后来他也算是悔过自新,带兵打仗的表现相当不错,让蒋介石逐渐放下心来。凭借在第一次“淞沪抗战”中的贡献,成功晋升为师长。

1933年,他率领一个师前往江西与红军交战。刚一交锋,部队就迅速崩溃,孙元良仓皇逃命,最后只剩他一人侥幸逃脱。

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把他拉出去枪毙。

由于孙某毕业于黄埔军校,且背后有人脉关系,因此得以免于一死。

淞沪会战爆发,时任88师师长的孙元良部死守上海闸北,然而其再次展现了他的“飞将军”本色。在闸北战役中,由于指挥不力,部队伤亡惨重。

然而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战至最惨烈时,孙元良竟带着师部200人躲进租界夜总会,被媒体讽刺为“战场消失术开创者”。

之后,他向上级顾祝同请示撤退,顾祝同命令他至少要留下一个团死守。于是孙元良一走了之,只留下524团团附谢晋元带领部队坚守四行仓库,这就是后来闻名的“八百壮士”事件。

更恶劣的是,他在淞沪会战私吞财政部拨付的26万国防军费,甚至企图强奸慰问女学生,被副师长冯圣法劝阻时竟称:“英雄总与美人相关。”

战后,孙元良因军饷和工事款项问题被送军法处。他通过买通伤员、旅长廖龄奇作伪证等手段逃避军法审判。又收买陈诚、顾祝同、汤恩伯为他说情,最终在关押42天后官复原职。

88师军械处主任葛天揭露,其腐败行径直接削弱部队战斗力。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前夕,孙元良作为72军军长,竟违令逃往下关企图渡江,被宋希濂拦截后假意返回。然而会议结束后,他竟脱去军装藏身妓院,认鸨母为干妈,混迹难民区。

最终导致群龙无首的守军被日军屠杀。其部下宋希濂在回忆录中控诉:“他逃得比老百姓还快!”

蒋介石,他下令:“不杀孙元良,不足以正军纪。”还派特务去暗杀,但孙元良却把特务反杀了。

在南京沦陷后,孙元良一直躲藏。直到1938年日军允许难民离开南京时,他才混在难民中逃到武汉,通过杜聿明等人向蒋介石求情。

最终他只是被撤职半年,之后又重新担任了七十二军军长。

1944年豫湘桂会战期间,孙元良利用职务之便,将美国援华物资中的棉纱、粮食在黑市抛售,连时任总参谋长陈诚都大骂:“党国蛀虫!”

1946年驻防上海时,孙元良试图强奸复旦大学女学生,遭民众围堵司令部,蒋介石亲自下令“严办”,最终却不了了之。

企图强奸女学生仅是冰山一角。国民党档案显示,孙元良私生活混乱,多次利用职权胁迫女性,军中风评极差。

孙元良在淮海战役被围时率400余人突围,成都战役期间又抛下6万起义部队独自逃往台湾。五次战场溃逃,坐实“飞将军”(逃跑如飞)的讽刺称号。

1949年,孙元良逃往台湾后,一度在台北隐居,后又前往日本经商,开了一家名为“天福园”的面馆。1985年,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激起了孙元良的义愤。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发表抗议书,怒斥日本的谎言,捍卫了历史的真相。

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之一。

他原本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曾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靠蒋中正,这一选择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更为严重的是,孙元良在抗战期间的对日态度逐渐暴露出问题。有历史资料显示,他在与日本代表的交涉中表现出过度的妥协与软弱,甚至被一些历史学者指责为“亲日派”。

这种立场的摇摆,在全民抗战背景下无异于民族背叛。

纵观他的几次逃跑,都是打了一段时间、败相已显时才跑的。所以他能打仗,但经不起败仗,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国家、大局重要。如果不是战时,那充其量就是个利己主义者。可他生在战时,还当了将军,那他就只能是个贪生怕死的无耻之徒了。

遗忘历史的国家没有未来,美化耻辱的民族不配重生!‌

参考资料:

本文所有历史细节均引自《李宗仁回忆录》《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等权威史料,人物言论来自公开报道及社交媒体。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