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岁的小玲(化名)因反复剧烈腹痛就医,最终60%的胃被切除。这名身高1米4、体重仅35公斤的少女,长期以咸菜、泡面、烧烤为食,最终让胃癌找上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刁德昌提醒:胃癌年轻化趋势明显,预防必须从日常习惯入手。
13岁的小玲(化名)因反复剧烈腹痛就医,最终60%的胃被切除。这名身高1米4、体重仅35公斤的少女,长期以咸菜、泡面、烧烤为食,最终让胃癌找上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刁德昌提醒:胃癌年轻化趋势明显,预防必须从日常习惯入手。
长期吃泡面烧烤把胃“吃”坏了
小玲的胃癌并非突然降临。自出生满月起,她便跟着奶奶生活在农村。老人习惯腌制梅菜、盐焗食物,奶奶忙农活时,小玲的午饭常是一包泡面,晚饭则是路边的烤串。
日积月累,她的胃黏膜反复受损,半年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镇卫生院开了胃肠药,症状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又会复发。直到今年初,止痛药彻底失效,胃肠镜报告显示“胃印戒细胞癌”——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胃癌。
“小姑娘真是瘦啊!营养太差了。”刁德昌表示,小玲的胃癌还处于早期,可以进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根治术,手术需要切掉她部分胃。为保住性命,医生在小玲腹部打了5个孔,病变部位在腔镜下一览无遗,手术进行约2小时,最后切除的病变组织占全胃的60%,只在腹部留下4厘米长的刀口。
胃癌盯上年轻人:当心四类因素
中山六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彭俊生教授指出,近5年我国19-35岁人群胃癌发病率显著上升,35岁以下患者占比达6%-11%,发病率则较30年前翻了一番。
儿童胃癌致病因素主要集中在四类高危行为:
1.家族聚集性显著
调查发现,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得胃癌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而家族遗传性胃癌由于CDH1基因突变使得个体在胚胎形成时就存在患胃癌的风险。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是公认的胃癌致病因素,儿童期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危年龄段,我国自然人群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29%,随着年龄增加,感染率也在升高,13-18岁青少年的感染率达到41.6%。
3.饮食致癌物“偏爱”
儿童喜欢的零食如辣条、泡面、烧烤等高盐、腌制、熏烤食物中,均含较多亚硝酸盐等致癌物,速冻食品含有较多的反式脂肪酸,这些饮食因素跟儿童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且儿童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情况常见,加重了胃黏膜的损伤。
4.焦虑让胃“消极怠工”
胃肠道是一个隐秘的“情绪器官”,情绪不畅会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预防胃癌:从一菜一饭做起
刁德昌指出,胃癌发展通常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5-10年过程,早期干预可有效阻断。
建议从四方面建立防护网:
1.少吃“危险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减少或避免食用高盐、腌制、熏烤食物(如咸菜、腊肉、烧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规律进餐、定餐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
2.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避免共用餐具,确保用餐前餐具消毒,使用公勺公筷执行分餐制,这样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周保持至少三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游泳等;通过冥想或深呼吸调节压力,保证每日7-9小时良好睡眠,避免连续熬夜;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多摄入新鲜果蔬及优质蛋白,建立规律作息预防免疫系统紊乱。
4. 重视胃部疾病的诊疗
定期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体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同时,家庭成员间应相互提醒、共同参与,阻断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链,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病变,降低胃癌风险。
文、图|记者 朱嘉乐 实习生 汪姵辰通讯员 张婷婷 陈子滢 简文杨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