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传福公开讲过,为什么每年油车那么多事故对车企没有太大影响,电车出现一起事故就会让一家企业架到火上烤,这都是过度营销的恶果。
余承东讲过,对于电车,安全,才是真正的豪华。
王传福公开讲过,为什么每年油车那么多事故对车企没有太大影响,电车出现一起事故就会让一家企业架到火上烤,这都是过度营销的恶果。
企业经营者要记住:企业经营的天花板事良心,那个是终极的方向。
一、生死两秒:高速惊魂
深夜十点多,一辆小米 SU7 以 116 码的速度开启 NOA 智驾模式狂奔,直到撞上施工改道的水泥隔离带前 2 秒,才突然冒出 "注意前方障碍" 的提示音。
司机手忙脚乱打方向盘,却还是以 97 码的速度怼上水泥桩,火光瞬间吞没了车内 3 个 20 岁出头的女孩。
更讽刺的是,这款车的宣传语写着 "全场景智能驾驶",雷军直播时还演示过 "车位到车位 0 接管",结果现实直接翻车成 "车祸现场"。
编辑
二、智驾吹爆的 "皇帝新衣"
车企营销套路深,消费者真的要哭晕在厕所!看看这些魔幻操作:
名词轰炸:又是 "端到端大模型",又是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普通人谁能听懂?为了美化而美化,消费者听不懂才能显得自己专业。
场景摆拍:发布会专挑大晴天、大马路,给消费者一种“智驾=自动驾驶”的错觉。
实际应用场景:施工路段、暴雨天气这种 "送命题" 从来不敢露脸,往往这才是真正需要智驾系统的场景时刻。
数据陷阱:135 码刹停测试看着很牛,结果测试条件是 "特定场地 + 专业司机",和真实路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最可怕的是用户被洗脑:有数据表明,85% 小米SU7 车主上车就开智驾,90 后甚至觉得 "智驾比我更靠谱"。
但真相是,只有 2% 的人认真看过说明书,根本不知道智驾的 "能力边界" 在哪里。
三、车企狂欢背后的血腥代价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搞 "智驾军备竞赛":
功能命名:NOA、LCC、FSD 各种缩写满天飞,把 L2 吹成 L3,韭菜割得明目张胆。这种做法显示自己更专业,找到自己无上的高贵的灵魂,消费者则掉进了这些搞不懂的名词中。
硬件堆料:激光雷达恨不得装十个八个,算法却还在 "幼儿园水平",真正的智能一定是软硬结合持续优化迭代的结果。
责任甩锅:出了事就说 "驾驶员没及时接管",车主简直成了 "背锅侠",有一万种说辞和证据来证明,车企没有问题,都是驾驶员的问题。
监管更是严重滞后:L3 级标准到现在还在 "难产",事故数据车企捂着掖着,责任算谁的?现在还是笔糊涂账。
编辑
有趣的是,网传获小米投资数千万的领潮app近日就多次登上热搜。
此前有不少网友发现,各大直播间动辄就几千甚至几万的各类AJ潮鞋、绿水鬼表、蔻驰男女包等一线大牌,在“领潮”app上都以不到200的价格被疯抢。而领潮也因此被几家电商巨头以“恶意竞争”的名义抵制,不过几百万领潮用户并不在意这些,还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不得不说,此举是企业的正常扩张还是其抢占蓝海,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编辑
四、血的教训能唤醒行业吗?
这次事故给智驾电车车企敲响了警钟:
技术路线要务实:别光盯着激光雷达数量,多传感器且软硬件融合才是正道。改进检测手段和算法,提升智能水平才是电车竞争的关键。不同的价位的电车,要提供多极端场景下的解决方案,技术手段坚守安全的底线。
营销话术要收敛:别再用 "自动驾驶" 这种骗人的词,L2 就是 L2,真实不虚假宣传要成为行业的规则,比亚迪做的就很好。
王传福公开讲过,为什么每年油车那么多事故对车企没有太大影响,电车出现一起事故就会让一家企业架到火上烤,这都是过度营销的恶果。
用户教育要跟上:安全培训的缺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仅 2% 车主完整阅读用户手册,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车主对智驾系统的使用方法、功能边界以及潜在风险并不了解。
他们对智驾边界认知模糊,在驾驶过程中可能会在不适合的场景下使用智驾功能,或者在智驾系统出现异常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编辑
五、结语:流量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这起悲剧不仅是技术的翻车,更是商业道德的大考。当车企把智驾吹成 "解放双手神器" 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在给消费者递上一颗定时炸弹?
车企们不能再将智驾系统当作营销的道具,不能再用华丽的宣传语和完美的演示来欺骗消费者。他们需要回归技术的初心,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技术的研发和完善中,确保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更安全,而不是让车企割韭菜更快。希望这次血的教训,能让整个行业清醒过来: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毕竟人命关天!
来源:VL南帝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