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暴毙竟是疫情前兆?以色列搞出监测系统,从被动到主动预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00:17 3

摘要:当时有个细节挺关键,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内森教授团队,正好给10只鹤装了GPS追踪器,其中几只也没躲过这场灾难。

2021到2022年冬天,以色列胡拉山谷出了件大事,8000只鹤突然死了。

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野生动物疫情,还差点威胁到人的健康。

当时有个细节挺关键,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内森教授团队,正好给10只鹤装了GPS追踪器,其中几只也没躲过这场灾难。

说实话,要是搁以前,这种疫情可能得等工作人员到处找死鸟、统计数量,折腾好几天才能摸清规模。但这次不一样,那些带GPS的鹤,在死前就传出了“异常信号”,比如活动变少、不爱动了。

就是这些数据,帮团队快速做了应对决策。也正是这件事,让内森教授他们下定决心,要搞一个能监测多种疾病、多种动物的通用系统。

以色列的防疫思路咋转的?

本来想觉得这事儿就是个偶然的应急案例,后来发现内森团队真把它做成了正经研究,还发在了《生态学与进化趋势》上。这期刊可不是随便发的,2024年影响因子有18.5,在生态学领域算顶流了,能上这儿的研究,权威性肯定没话说。

他们的研究核心其实很明确:不再等疫情来了再应对,而是用微型设备盯着野生动物,从它们的运动数据里找疾病苗头。

老实讲,这思路跟以前比真的是大转弯。就拿2021-2022年那次禽流感说,全球当时都不太平,欧洲、亚洲加起来,超过1.5亿只禽类要么死了要么被扑杀。要是早有这种监测系统,说不定能少损失点。

还有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他们不是只盯着鹤这一种动物。

团队把GPS追踪鹤的实战数据当“锚点”,又结合了运动生态学、公共卫生学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硬生生把“单一物种监测”改成了“通用框架”。

如此看来,这系统不是临时凑数的,是真打算长期用在防疫上。

动物戴“小手表”就能预警?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一听到“生物记录技术”就觉得特复杂。

其实不然,这技术的原理特别实在:动物要是生病了,行为肯定会变,比如不爱飞了、迁徙路线歪了,这些异常就能当成“疾病信号”。

关键就靠那些微型可穿戴设备,我特意查了下,现在主流的设备也就3到5克重,跟个小硬币差不多,鹤戴在身上完全不影响活动。

而且续航也给力,能撑6到12个月,还能同步记位置、心率、活动强度这些数据。

以前监测动物健康,得把动物抓来采样化验,不仅麻烦,还容易让动物紧张,覆盖范围也小。现在用这设备,全程不打扰,数据还能实时传回来,确实方便多了。

这系统还有六大应用方向,每一个都挺实用的。

比如能建预警系统,动物行为不对就报警;还能在动物进敏感区域(比如家禽养殖场)时发提醒;甚至能根据数据建模型,预测未来疫情可能在哪儿爆发。

美国CDC在2023年也搞了个类似的,追踪野鸭提前两周预警了禽流感,跟以色列这个思路差不多。

就拿分析传播路径来说,胡拉山谷又是湿地又是农田,看鹤的活动轨迹,就能知道病毒是不是从湿地传到养殖场的,针对性特别强。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

内森教授提了个“同一健康”的理念,意思是人、动物、环境的健康是绑在一起的。

一开始我还没太在意,后来看了WHO的数据才明白,75%的新发传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2024年全球因为这些病花的医疗钱就超500亿美元。

这么一看,盯着动物的健康,其实就是在给人防风险。比如要是某片区域的鹤总出现像中毒的行为,说不定是环境有污染,早点发现也能保护人。

但这系统落地也不是没麻烦。

首先就是钱的问题,单只动物的设备和数据传输成本差不多150到200美元,要是把以色列的鹤都装上,得花200多万美元,对小国家来说确实是个坎儿。

然后是数据管理,本来想各国数据互通能更有效,后来发现以色列用“度分秒”定位,欧盟用“十进制”,格式不兼容,数据根本没法一块用。

还有国际合作的问题,有些国家担心生态信息安全,不愿意共享数据,这也会影响系统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人畜共患病越来越频繁,不搞点主动预防的办法,以后损失可能更大。

要是各国能一起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把数据标准统一了,说不定以后咱们收到的疫情警报,真能来自天上飞的野鸟呢。

无疑问,以色列这系统给防疫指了个新方向,接下来就看怎么把这个方向走通了。

来源:小鹏聊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