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总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结婚生小孩啦,你现在连朋友都没开始谈,真的是...”
“工作稳定了吗?”、“谈恋爱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我相信25岁+朋友对这灵魂三连问不陌生吧,简直是所有长辈口中的人生KPI!
他们总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结婚生小孩啦,你现在连朋友都没开始谈,真的是...”
确实,在2000年,男女初婚年龄基本上都在25岁之前,20多年后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以上海为例;
平均年龄接近30.1 岁,男性约30.8 岁,女性约29.5 岁。
换句话说,父母眼里该结婚的年纪,放到今天变成了大部分普通人人生事业的起跑线。
教育年限延长,职场竞争加剧,住房成本居高不下……这些现实压力,让普通男女即便想安稳过日子,也不敢轻易踏入婚姻。
婚姻变工具
普通人想在如今的相亲市场突围,难上加难:
学历、收入、房子、车子、身高、颜值……被一一罗列,比人事筛选简历还严。
还有不少APP打出“高收入高学历,优质单身男女聚集”的slogan。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爱情被降为附加选项,而硬性条件才是敲门砖。
我的同事玮平(化名),老家在江西的一个小县城。
去年他结婚,女方彩礼谈到了28.8万,另外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差不多5万,在当地,这已经算是平均水平。
我俩之前关系也挺好,我对他家的情况也算了解,父亲在工地做饭,母亲在镇上小店开超市;
一年下来收入10 万多点,辛苦了几十年终于是把房子给玮平安置好了,去年为了凑齐这笔彩礼,不得不去找亲戚借了十多万。
婚礼是顺利办完了,可真正的压力才刚开始。玮平婚后立刻背上了房贷、车贷,加上借亲戚的彩礼钱,每月还款几乎压掉了大半工资。
这不止是个例,在很多地方,婚姻早已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场赤裸裸的经济考验。
对普通人,普通家庭来说,真心往往成了最不值钱的部分。
社交媒体里的爱情
如果说高昂的彩礼和房车要求,让普通人一开始就被挡在婚姻大门外,那么社交媒体的爱情模板,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落差。
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精修过的爱情片段:
浪漫旅行、节日惊喜、满天花海的求婚现场;海岛夕阳下牵手合影;每逢节日送包送花,附文案:“感谢你让我相信爱情。”
导致相亲市场也流行三高的择偶条件: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
男生要求身高180cm以上,有八块腹肌,财富自由;女生要独立自主,又乖巧懂事,身材苗条颜值高。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 2019 年发布的调查《Dating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中的结论:
社交媒体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爱情想象,也悄悄制造了焦虑。
在 18–29岁的有伴侣人群中,有34%的人因为看到伴侣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比如和异性朋友点赞、留言)而感到嫉妒或不安;
即便是已婚人士,也有26%表示曾因此对关系产生怀疑。
换句话说,哪怕两个人现实里感情稳定,社交媒体上的一条点赞或评论,也可能在心里埋下不安全感的种子。
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比较和怀疑,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关系不够好,没有被珍惜,于是产生矛盾心理:
一方面渴望真实的陪伴,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拿别人的高光时刻衡量自己。
久而久之,平凡的感情显得黯淡无光,进入婚姻的欲望自然越来越低。但问题不止于此。
即便有人克服了对光鲜爱情模板的焦虑,真正站在婚姻门口时,另一层恐惧也会随之而来:婚姻本身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与牺牲。
于是,恐婚成了当代年轻人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害怕?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
责任超负荷:婚姻意味着责任,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财务分担。当责任超出心理承受力时,人会本能地逃避。
婚姻像是一份长期合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义务——经济账、家务账、情感账。很多普通人望着这份合同,第一反应就是签不下手。
根据马斯洛Maslow (1943)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强调,当温饱、安全这些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会追求自我实现。
对于不少普通人来说,他们更看重个人发展、兴趣爱好和精神自由。相比之下,婚姻常常伴随着牺牲与妥协:
为了伴侣调整工作节奏,为了家庭压缩个人时间。这种潜在的自由成本,让婚姻显得不再那么诱人。
试问一句:如果连最踏实肯过日子的人都离开了,婚姻还剩下什么?
是社交APP里的条件匹配,是朋友圈里摆拍的浪漫瞬间,还是一份责任过载的“入职合同”?
正是因为普通人的退场,让我们看清了婚姻最本质的东西,不要失去一代人对婚姻最朴素的信任。
-The End -
作者-哇哇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