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作为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应对这一临床挑战,欧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 | key
引言
功能性腹胀与腹部膨隆: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功能性腹胀与腹部膨隆的定义
功能性腹胀被定义为主观感觉腹部胀满或压迫感,但不一定伴随腹部外观的增大,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肠道气体过多、内脏高敏感性或腹-膈肌失协调。而腹部膨隆则是指腹部客观可见的增大,常伴随胀满感,通常是由于肠道内容物增加、气体滞留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两者虽常重叠出现,但在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
共识指出,长期腹胀与膨隆会导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高度相关,甚至在社会交往和职业表现中造成负担,因此临床需要将其作为独立诊疗目标。
▌流行病学特征
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在普通人群中极为普遍,全球患病率约为18%~19%,且女性患病率(4.6%)显著高于男性,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这一差异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社会心理因素及解剖结构差异有关。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功能性腹胀的患病率更是高达66%~90%,腹部膨隆的患病率也达到48%~75%,表明这两种症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高度重叠性。
从初步鉴别到最终确诊:功能性腹胀与膨隆的系统性评估路径
▌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IV标准,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的诊断需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基于典型症状进行判断。诊断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腹部膨隆的客观表现及是否存在报警症状(如体重下降、贫血、夜间症状等)。报警症状的存在可能提示器质性疾病,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
▌评估流程
评估流程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应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既往疾病史,特别是与胃肠道症状相关的病史。体格检查需评估腹部膨隆的程度、有无压痛及反跳痛等,同时注意全身其他系统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潜在的器质性疾病;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MRI则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腹部结构异常,如肠梗阻、肿瘤等。
迈向个体化精准治疗:功能性腹胀与膨隆的多模态管理策略
▌饮食调整
饮食调整是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对于疑似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建议进行乳糖限制饮食试验,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饮食方案。对于更广泛的症状,低FODMAP饮食(限制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摄入)被证明能有效缓解症状,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避免长期限制天然益生元对肠道菌群的不利影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解痉剂、促分泌剂、神经调节剂及抗生素等。解痉剂如匹维溴铵和奥替溴铵能有效缓解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通过调节肠道平滑肌痉挛改善症状。促分泌剂如利那曲肽通过增加肠道水分和减少内脏高敏感性来改善便秘相关症状。神经调节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则通过调节神经传导来缓解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则用于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通过减少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来减轻症状。
表1 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胀的药物治疗
▌益生菌与益生元
益生菌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缓解相关症状。研究表明,某些菌株(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能够有效减轻腹胀和腹部膨隆,但不同菌株的效果存在差异。益生菌的实际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菌株类型、给药剂量、制剂工艺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益生元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间接发挥调节作用,但目前其在治疗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方面的应用仍缺乏足够的研究支持,尚需更多证据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因此,本共识指出,特定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有助于改善腹胀和腹部膨胀的症状,不同益生菌药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某一种制剂观察到的效果未必适用于其他产品。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使用益生元或共生菌来治疗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
▌生物反馈与神经调节技术
本共识建议,对于存在明显腹部膨隆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指导下的训练方法,以重新协调腹横肌与胸肌的收缩模式。该干预手段被证实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改善患者因功能性腹胀所产生的主观不适。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针对性训练,纠正腹肌-膈肌之间的失协调状态,从而缓解腹部膨隆的临床表现。
对于间歇发作性腹部膨隆患者,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且安全性良好。此外,鉴于腹胀常与慢性疼痛共病,神经调节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能为部分患者带来获益,但目前该类技术在功能性腹胀治疗中的直接证据仍较为有限,其临床应用价值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及精神疾病,如工作或社交压力、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可明显加重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的感知与临床表现,在临床评估中应予以充分关注。功能性胃肠病(如IBS)与脑-肠互动异常密切相关,心理压力(尤其是抑郁和躯体化)会显著加剧餐后腹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催眠疗法被证明能有效改善IBS患者的腹胀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CBT通过改变患者对症状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催眠疗法则通过调节患者的潜意识状态,缓解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动力障碍。因此,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心理干预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
图2 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胀的临床管理策略
小结
本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且科学的诊疗框架,明确了功能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的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多维度、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展望未来,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持续深入与神经调节、微生物组学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该类疾病的管理将逐步迈向精准化与高效化,最终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与生活质量提升。
医学界消化肝病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