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揭开了营销咨询行业华丽外表下的裂痕。罗永浩的炮火不仅指向西贝,更轰向了中国最贵的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揭开了营销咨询行业华丽外表下的裂痕。罗永浩的炮火不仅指向西贝,更轰向了中国最贵的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
“收着6000万咨询费,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9月14日晚,罗永浩在直播中将炮火对准了西贝背后的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当客户拿刀捅自己时,咨询公司却在旁边高喊加油。”
这场起源于西贝预制菜争议的事件,已经演变为对营销咨询行业价值的全民质疑。华与华老板华杉最终向罗永浩道歉,但关于天价咨询费与行业乱象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天价咨询费,十年收费超6000万
华与华由华杉和华楠兄弟于2002年创立,以“超级符号理论”闻名业内。官网显示,该公司仅为客户提供全年全案的营销咨询服务,不参与投标和比稿。
华杉曾公开表示,“为西贝服务了十年,拿了六千多万的咨询费”,并表示“下个十年,我们也不贪心,拿一两个亿就行了”。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咨询费超过600万元。
但这并非行业特例。一家厨具行业上市公司与华与华签署了为期三年、总金额高达1800万元的咨询服务合同,年均费用同样达到600万元。
超级符号失灵,华丽话术与现实脱节
华与华曾为西贝设计了“I 莜”、“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等营销概念。这些简洁有力的符号本应将复杂的品牌内核浓缩成一句标语,撬动消费者心智。
然而,西贝这场危机恰恰证明了“超级符号”在现实面前的无力。西贝的“宝宝餐”口号本来精准戳中父母群体的心,但当媒体和消费者发现所谓的宝宝餐其实是冷冻预制时,这个符号瞬间变成了讽刺。
口号越动人,反噬越猛烈。六千万咨询费打磨出来的“宝宝餐”定位,在冷柜面前土崩瓦解。
咨询行业的“空心病”,战略与执行的巨大鸿沟
华与华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咨询行业的缩影。许多咨询公司擅长在宏观战略上“讲故事”,但一旦进入执行环节,就缺乏对一线的深入理解。
他们的方案常常是漂亮的幻灯片,却很难在现实的烟火气里站得住脚。西贝的案例暴露了这种“空心病”——咨询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让企业看到的是被美化的图景,而不是消费者真实的愤怒。
品牌咨询如果脱离真实的产品和体验,再大的投入也不过是幻觉工程。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咨询公司,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设计”上,而要像医生一样,持续追踪病情。
危机应对失当,咨询公司角色错位
在本次西贝危机事件中,华与华创始人华杉的应对方式令人质疑。9月12日,华杉发文称:“这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并直接指责罗永浩是“网络黑嘴”,主张“硬杠”到底。
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不仅没有帮助客户冷静应对舆情,反而火上浇油,这种专业素养与一天16万元收费的咨询公司形成鲜明对比。
罗永浩在直播中批评道:“他作为收费的,帮它(西贝)做市场定位和营销的,竟然在边上呼吁它干。我可以认为这是当着全国读者和观众的面,华与华证明了他们家给企业做这种支招的,这是纯扯淡的。”
消费者觉醒时代,营销话术面临全新挑战
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一个冷柜、一张照片,就能击碎数千万的咨询投入。消费者早已不再是口号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会质疑、会拍照、会发朋友圈,甚至会拉着品牌去打舆论的官司。
华与华的问题在于,他们还在用旧时代的方式包装品牌,却忘了今天的消费者拥有更强的“拆穿能力”。
咨询公司如果只卖口号,不守底线,那么他们收下的不仅是钱,更是一次次公众的不信任。
行业反思时刻,咨询价值需要重新定义
华与华只有180人,但创意咨询的收入已经做到了每年3个多亿。除了咨询服务,华与华还通过卖书和卖课获得额外收入。
华与华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期,与中国最优秀的第一代创始企业家一起工作,一起经历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有关企业经营的思考。
但此次事件表明,在消费者日益重视透明和真诚的时代,传统的营销手法面临新挑战。无论多么精美的符号和话术,都需要以真实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
华与华已经成功注册约200枚商标,包括“华与华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品牌”“华与华 坚信,全信,尽信”等。
但在消费者日益重视透明和真诚的时代,这些商标和口号再也无法构建品牌的护城河。
品牌的真正护城河从来不是广告语,而是消费者的信任。西贝交了学费,华与华失了脸面,而整个营销咨询行业,才刚刚开始补这门最昂贵的课。
来源:中文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