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贝预制菜”事件持续发酵,一举冲上热搜。原来,西贝大多菜品并非现炒,而是预制菜,价格却丝毫不逊于现做餐食——这一真相被网红博主罗永浩公开揭露后,西贝瞬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如梦初醒,纷纷“用脚投票”,不再甘当“高价预制菜”的沉默
近日,“西贝预制菜”事件持续发酵,一举冲上热搜。原来,西贝大多菜品并非现炒,而是预制菜,价格却丝毫不逊于现做餐食——这一真相被网红博主罗永浩公开揭露后,西贝瞬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如梦初醒,纷纷“用脚投票”,不再甘当“高价预制菜”的沉默买单者。西贝股价也应声下跌,市场给了它一记响亮的回应。
过去,消费者维权往往依赖官方渠道,比如央视“315晚会”或拨打12315热线。但西贝的情况有些特殊:它没有缺斤短两,也不算假冒伪劣,而是把预制菜以现炒菜的价格卖出,绝大多数消费者却毫不知情。这种“闷声发大财”的操作,让西贝老板一度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心里美”大萝卜——表面光鲜,内里却经不起细品。
而如今,随着网红和自媒体崛起,话语权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传播学中所说的“意见领袖效应”愈发显著——个体的发声有时甚至比传统媒体更能掀起舆论海啸。但这并非单纯的“流量霸凌”,现在的网红意见领袖是“贴身小喇叭”,离用户近、说话直白,还能实时接住大家的情绪——因为有人终于替消费者喊出了那句:“我不接受!”
作为一名常带娃出门就餐的家长,笔者也曾是西贝的顾客。它的确有优点:上菜快、品相好、地段方便(常毗邻儿童乐园)、环境整洁,再加上上市公司的品牌光环,自然成为许多家庭外出用餐的首选。我们也从未怀疑过:那些迅速呈上、口味标准的菜,其实来自中央厨房的预制包装。
直到网友调侃的那句段子广为流传:“在西贝,只有顾客是‘现宰的’,冰鲜两年的西蓝花,比你家娃的岁数还大……”才让人恍然大悟,心里顿时如同“吃了只苍蝇”。原来我们付出的高昂价格,买到的并非“现做”的锅气与心意,而是工业化的效率和标准。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西贝在舆论危机后所发布的“道歉声明”。通篇不见诚恳,反而充斥着诸如“尽管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类矫情表述,俨然一副“我委屈但我不说”的姿态。这哪是道歉?分明是公关文案的自我感动。
而罗永浩的持续追击,更是揭开了另一层荒诞:西贝合作的某公关公司十年收取6000万费用,未来十年甚至还要收两个亿——如此天价“智商税”,到底值不值?西贝是该好好掂量掂量了。
这一场舆论的“斗牛戏”中,网红如同手持红布与利剑的斗士:红布是话题,惹得巨头冲撞;利剑是逻辑与口才,直指要害、一剑封喉。而我们消费者,也从最初的“感同身受”逐渐变成“吃瓜围观”,最终清醒地意识到:话语即权利,选择即投票。
“吃瓜”之余,仍有一件事必须严肃强调:西贝,欠消费者一个真诚的道歉——不是为了公关,而是出于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基本尊重。
西贝到底错在哪儿?错在把消费者的信任当“提款机”,错在把“隐瞒预制菜”当“经营技巧”,更错在道歉时还揣着“委屈病”,以为撒个娇就能蒙混过关。
所以别再拿“初恋梗”糊弄人了,西贝真该好好醒醒,与其“公关怼人”,不如真诚道歉并实实在在“降价+透明”。
因为信任一旦打碎,绝不是一句矫情文案所能挽回。(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