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太敢了!直播炒宿迁名菜,提贾国龙罗永浩,喊话王兴要聊一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17:09 1

摘要: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刷屏了:51岁的刘强东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翻炒锅里的肉,油星溅到他手背上,他下意识缩了下脖子,笑着对镜头说“第一次直播炒菜,比开董事会还紧张”。锅里炖的是宿迁四大名菜之一“黄狗猪头肉”,台下坐着京东用户,屏幕前涌进超

刘强东的“灶台哲学”:当企业家拿起锅铲,我们该读懂什么?

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刷屏了:51岁的刘强东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翻炒锅里的肉,油星溅到他手背上,他下意识缩了下脖子,笑着对镜头说“第一次直播炒菜,比开董事会还紧张”。锅里炖的是宿迁四大名菜之一“黄狗猪头肉”,台下坐着京东用户,屏幕前涌进超百万观众——没人想到,这场本该聊酒的品鉴会,最后被一个“厨子”抢了戏。更意外的是,当第一财经记者问起“是否与王兴碰过面”时,这位刚放下锅铲的“厨子”突然收起笑容,抛出一句:“民营企业要简单实在点见面聊聊,别把商业竞争变成个人恩怨。”

从灶台到话筒,从猪油香到商业论,刘强东用一场直播完成了一次奇妙的身份转换:他既是那个炒家乡菜的“邻家大哥”,也是那个敢对行业潜规则喊话的“老炮儿”。这场看似轻松的直播,藏着比猪头肉更值得细品的味道——当企业家开始用锅铲代替PPT,用“家人”称呼用户,用“兴哥”称呼对手,我们或许该问问:这究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关秀,还是民营企业在当下语境里的真实心声?

一、黄狗猪头肉的符号学:企业家为何突然“下沉”?

要理解这场直播的深意,得先看懂那锅“黄狗猪头肉”。

这道菜不是随便选的。它是宿迁当地有名的市井美食,传说起源于清代,因摊主黄狗(绰号)做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得名。在宿迁街头,一碗猪头肉配白酒,是老少爷们儿的日常。对刘强东来说,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记忆——他曾在采访中说“小时候最馋的就是街头的猪头肉”。

但对一个身价千亿的企业家而言,在公开场合炒这道菜,就不只是“忆童年”那么简单了。

传统企业家的舞台是发布会、股东大会、财经论坛,关键词是“战略”“增长”“护城河”。他们习惯用西装革履、PPT数据塑造“精英人设”,与普通人保持安全距离。可刘强东偏不:他系着普通围裙,站在开放式灶台前,动作生涩地翻炒,被热油烫到时的反应和街边摊主没两样。这种“去精英化”的表演,本质是一场“身份祛魅”——他想告诉屏幕前的人:“我和你们一样,是会紧张的普通人,是爱家乡菜的‘家人’。”

这种“下沉”背后,藏着企业与用户关系的新逻辑。京东的核心盘是零售,零售的本质是“与人打交道”。当电商流量见顶、用户注意力稀缺,“高端人设”不再吃香,“共情力”成了新的竞争力。刘强东炒猪头肉时说“在座的都是一家人”,不是客套话——京东近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从“低价策略”到“小时购”,都是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而“家人”这个称呼,把商业关系变成了情感连接:你买的不只是京东的商品,更是“家人”的信任。

更有意思的是,这锅猪头肉还成了“挡箭牌”。当记者追问与王兴的关系时,刘强东刚炒完菜,手上还带着油星,这种生活化场景让尖锐问题变得柔和。他用“约王兴被拒,因为他和程维在巴西‘战争’”这种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应,既透露了行业竞争的激烈(连见面都得看“战争”档期),又用“兴哥我很尊重”化解了对立感——就像酒桌上哥们儿聊天,吐槽归吐槽,面子得给足。

二、贾国龙与罗永浩:被“拉下水”的跨界者

直播中,刘强东有句看似随口的话:“像贾国龙先生第一次炒菜一样紧张,像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一样紧张。”

这两个人为何被点名?

贾国龙是西贝莜面村创始人,餐饮界的“直播常客”。2020年疫情期间,西贝门店停业,贾国龙带着高管直播卖货,甚至亲自下厨炒莜面,成了“餐饮直播第一人”。罗永浩更不必说,从锤子科技到直播带货,再到脱口秀舞台,他是“跨界失败又重生”的代名词,第一次说脱口秀时确实紧张到忘词。

刘强东用这两个人类比“第一次紧张”,真的只是“自嘲”吗?

深想一层,这三个人其实代表了企业家的三种“跨界焦虑”。

贾国龙的焦虑是“传统行业触网”:餐饮老板不懂直播规则,只能硬着头皮上,就像不会炒菜的人被推到灶台前。罗永浩的焦虑是“身份转换”:从科技大佬到“带货主播”再到“脱口秀演员”,每次跨界都是对过往标签的颠覆,紧张源于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而刘强东的焦虑呢?是“巨头的下沉”——当京东从“3C电商”向“全品类零售”扩张,从“线上”向“线下”渗透,他需要让消费者相信:这个巨头依然“接地气”,依然懂普通人的需求。

三个人的“第一次紧张”,本质是同一类困境:企业家在时代变化中,不得不走出舒适区,面对陌生领域时的本能反应。刘强东把自己和他们绑在一起,既是在说“我和你们一样,都会犯错、会紧张”,也是在暗示“企业家跨界本就不易,何必互相苛责?”——这为后面“不搞个人恩怨”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三、约见王兴被拒:一场“商业和解”的信号弹

整场直播最具火药味的,是刘强东对王兴的回应。

记者的问题很直接:“后来是否与美团CEO王兴碰过面?”

刘强东的回答更直接:“约过,但他说和程维在外面‘战争’呢(指美团与滴滴在巴西外卖业务竞争)。姚劲波提议邀王莆中(美团高级副总裁),结果王莆中说‘老板不去不敢去’。”

这段细节信息量极大。

首先,“战争”二字被刘强东用引号标出,带着点调侃,却也点破了互联网行业的残酷现实:巨头竞争早已从国内烧到海外。2023年起,美团与滴滴在巴西外卖市场展开贴身肉搏,双方砸钱补贴、抢骑手、争商家,火药味十足。王兴“没空见面”,侧面印证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连老板的时间都被海外战场占据。

其次,“王莆中不敢去”暴露了大公司的“层级枷锁”:下属见同行老板,得看“老板脸色”。这背后是互联网行业的“零和思维”:竞争双方视彼此为“敌人”,连中层干部的私下接触都被视为“风险”。刘强东把这个细节说出来,不是为了吐槽王莆中“没魄力”,而是在反问:“商业竞争真的需要这么紧张吗?连见个面都要‘老板批准’?”

紧接着,他抛出了核心观点:“所有企业该竞争竞争,靠战略、靠商业模式,靠价值创造和信誉最终赢得消费者。我们不应该变成仇人,不要把正常的商业竞争变成个人恩怨。”

这句话戳中了互联网行业的“老痛点”。过去十年,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常被贴上“恩怨”标签:阿里与京东的“二选一”之争,腾讯与360的“3Q大战”,美团与饿了么的“外卖补贴战”……这些竞争往往从商业延伸到个人,高管互怼、水军抹黑成了常态。刘强东此时表态“不搞个人恩怨”,是在试图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王兴和王莆中的评价:“兴哥我很尊重,莆中我也很赞赏。”

“兴哥”这个称呼,把“竞争对手”拉回“哥们儿”的语境;“赞赏王莆中”,则是对对方团队的认可。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姿态,与其说是对美团示好,不如说是在树立一个“行业标杆”:竞争可以激烈,但底线是“就事论事”,别上升到人身攻击。

为什么是现在?

2025年的民营企业,正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消费复苏缓慢,成本压力上升,海外市场竞争加剧。此时若还陷在“内耗式竞争”里,只会两败俱伤。刘强东的表态,更像是一种“行业呼吁”:与其把精力放在“斗仇家”上,不如回归商业本质——谁能给用户提供更便宜的商品、更高效的服务、更可靠的信誉,谁就能笑到最后。

这或许也是京东的“自白”:作为电商巨头,京东近年在物流、供应链上持续投入,试图靠“价值创造”而非“价格战”立足。刘强东说“靠信誉赢得消费者”,背后是京东对“正品”“物流时效”的强调——这是在向用户传递:我们不想玩“恩怨游戏”,只想踏踏实实做生意。

四、从“灶台”到“江湖”:民营企业需要怎样的竞争伦理?

刘强东的这场直播,本质是一场“行为艺术”:用最烟火气的场景,讲最严肃的商业道理。

当他站在灶台前,锅铲翻动的不只是猪头肉,更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伦理”。

过去,互联网行业信奉“赢者通吃”:要么吃掉对手,要么被对手吃掉。这种“丛林法则”让企业陷入“内卷”:为了抢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破坏规则,甚至把商业竞争变成“私人恩怨”。可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增量见顶,“零和博弈”越来越难持续——你抢我的外卖用户,我挖你的骑手团队,最后双方利润都下滑,谁也没赢。

刘强东提出的“靠战略、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和信誉”,其实是在呼吁一种“正和博弈”:企业竞争的终点不是“消灭对手”,而是“超越自己”。京东做物流,是为了提升履约效率;美团做外卖,是为了方便用户生活;滴滴做打车,是为了优化出行体验——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应该是“为用户创造的独特价值”,而非“打倒对手的手段”。

这种观点并非“圣母心”,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以京东为例,近年发力“即时零售”(小时购),与美团闪购正面竞争。但双方的优势不同:京东强在自营供应链和物流仓储,美团强在本地生活场景和骑手网络。与其互相抹黑,不如各凭本事——京东用“正品+时效”吸引追求品质的用户,美团用“品类全+覆盖广”吸引大众用户,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同样,美团与滴滴在巴西的外卖竞争,若能聚焦“提升当地配送效率”“降低商家成本”,而非“烧钱补贴抢市场”,或许能更快实现盈利。商业竞争的本质,是“用户选择权”的争夺,而不是“对手淘汰权”的争夺。

刘强东的“喊话”,其实是在替很多民营企业说出心声:我们不想把精力浪费在“恩怨”上,只想好好做生意。

五、公众为何为这场直播“破防”?

直播结束后,#刘强东直播炒菜# #刘强东喊话王兴# 两个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里,“东哥接地气”“格局打开”“这才是企业家该有的样子”成了高频词。

公众为何买账?

因为这场直播戳中了当下的“情绪痛点”。

一方面,是对“精英人设”的厌倦。近年来,部分企业家的“霸道总裁”“完美大佬”人设接连崩塌:有的高调炫富,有的言论脱离现实,有的企业暴雷后“甩锅跑路”。公众对“西装革履的演讲”越来越警惕,反而对“系围裙炒菜”的真实感更有好感。刘强东的“紧张”“被油烫”,让他从“千亿富豪”变回“会犯错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拉近了距离。

另一方面,是对“商业文明”的期待。当互联网行业的“内卷”“互害”成为常态,公众渴望看到一种更健康的竞争生态:企业不搞“二选一”,不买水军抹黑对手,不把商业问题上升到人身攻击。刘强东提出“靠价值创造赢消费者”,恰好呼应了这种期待——人们愿意相信,商业竞争可以不那么“狗血”,可以更“体面”。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是“公关作秀”:“炒个菜就叫接地气?说几句场面话就叫格局?”

这种质疑不无道理。企业家的言行需要“长期验证”:刘强东能否真正做到“不搞个人恩怨”?京东能否在与美团的竞争中坚守“价值创造”?这些都需要时间回答。但至少在这一刻,他用一场直播,为民营企业的竞争伦理提供了一个讨论样本——这本身就有意义。

结语:灶台烟火气里的商业哲学

关掉直播画面,那锅黄狗猪头肉的香气仿佛还在屏幕上飘。

刘强东或许不是最好的“厨子”,翻炒动作生涩,火候掌握得也一般。但他用这口锅,炒出了比菜更重要的东西:一个企业家对“商业本质”的回归,对“竞争伦理”的思考,对“用户关系”的重构。

商业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有温度的“人的连接”。当企业家愿意放下身段,走进市井烟火,用“家人”的口吻和用户对话,用“尊重对手”的态度处理竞争,商业才能真正回归它的初心——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刘强东的这场直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焦虑,也照出了公众对商业文明的期待。未来的商业竞争,或许不需要那么多“恩怨情仇”,只需要更多“各凭本事”——就像厨房里的师傅们,你炒你的拿手菜,我炖我的家乡味,最后让食客用筷子投票。

毕竟,灶台前的较量,从来不是“谁打翻了谁的锅”,而是“谁的菜更合食客的胃”。商业场上,亦然。

来源:我为机狂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