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彭州隆丰街道,相距不远的两处陶瓷生产基地,正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同步完成一场关于未来的“作答”。一处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王武正指导工人用硅胶模具复刻汉代画像砖的纹样,水泼在上面瞬间吸收——这是一场让文物“活”在当下的“文艺复兴”;另一处厂房中,机械臂精准运转,
在彭州隆丰街道,相距不远的两处陶瓷生产基地,正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同步完成一场关于未来的“作答”。一处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王武正指导工人用硅胶模具复刻汉代画像砖的纹样,水泼在上面瞬间吸收——这是一场让文物“活”在当下的“文艺复兴”;另一处厂房中,机械臂精准运转,成都粤陶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兵在手机上远程监控着窑炉数据——这是一场用数据重构生产的“智能革命”。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共同书写着彭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答卷。
从“瓶瓶罐罐”到“国宝茶盘”
“1986年,我们的工厂还在彭县西郊,叫彭县建材厂,主要生产瓷砖。”王武回忆道。从16岁随父亲进厂做工业化瓷砖,到2016年决心转型研发“吸水茶盘”,他走了一条“反向升级”的路——发展手工文创产业。
“我们不能和景德镇的陶瓷比细节,他们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王武说,“我们要发展,就要做点粗犷的、有我们自身审美特点的,又能融入生活场景的东西。”
经过苦心钻研,王武以巴蜀汉陶的制陶理论为基础,将传统的巴蜀制陶技艺与创新技术相融合,传承改进汉砖,用现代科技创新研发出了“会呼吸”的吸水汉陶。“水倒上去的瞬间就被吸收了,免去了用布擦拭的繁琐。”这项2018年就获得国家专利认证的技术,成了他叩开四川省博物馆大门的“钥匙”。
如今,他的非遗工坊已获得四川省博物馆授权,对馆藏一级文物《西王母画像砖》《导车画像砖》《宴饮画像砖》等进行1:1复刻衍生开发。“全部都是手工制作,我教工人们配料、调湿度,保证烧出来颜色均匀不破裂。”王武说,“因为机械压不出来这种效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转型背后是价值逻辑的转变。“以前做工业化产品,大众化但价格低。现在做手工文创,复杂、成本高,但利润也变高了。”除了四川省博物馆,王武还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开发了数款文创产品,直播间和私人定制的订单也纷至沓来。一处老工坊,就这样凭借对文化的深耕和对技术的坚持,完成了从“论吨卖”到“论件卖”的华丽转身。
从“灰头土脸”到“一尘不染”
几公里外,一家日用陶企业的转型,则是一场关于效率、成本和安全的“挑战”。“有时候订单多、产量大,现有的生产线无法满足需求,效率也就提不上去。”刘小兵谈到智能化改造的初衷。
改造带来了超乎意料的效果,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70%,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能耗降低10%-15%,成本同步下降 ,“电脑控制生产出来的产品很规整,不像人工操作生产出来的产品会稍微粗糙一点。”刘小兵说,“通过控制室的大屏和手机APP,我们也可以实时监控、远程控制窑炉运行。”
如今,工人们只需简单操作就可以进行生产,车间里干净整洁。“机器很智能化,有问题会自动停机,屏幕会提示故障点。”刘小兵指着控制大屏解释道,“我们的生产线也从2022年投产时的4条扩展到了8条,陶瓷日产量可以达到5万余个。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新产品,往商超方向走,向精致化升级。”这家曾经的传统工厂,正在利用数据和自动化,为自己铺设一条更宽阔、更平坦的未来之路。
双轨并行:陶瓷产业的升级之路
隆丰街道观察到这两种模式的互补与价值,将其视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双引擎”。对于“文创线”,隆丰街道着力“深挖陶瓷文化底蕴”,推动“陶瓷+文创”“陶瓷+旅游”融合,同时积极链接高校资源,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
对于“智造线”,则主攻“技术革新”,支持企业引进智能设备,建设数字化车间,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测与工艺参数云端优化。“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立体山水陶瓷产业园,打造最美陶瓷车间场景。”隆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重构产业体系,覆盖四大陶瓷板块,推出‘彭州造’标准体系。”
一处工坊,选择了文化深耕,让古老汉砖在当下茶席上重生;一家企业,选择了智造革新,让日用陶器在数据流中精准诞生。隆丰街道的实践表明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非单选题,文化赋能与智能制造双轨并行,科技与文化的组合既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赛道,也为制造业赋予了新的价值。
文图:陈佳沛 隆丰街道 巴蜀汉陶
编辑:陈佳沛
责编:陈林
编审:马山山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来源:天府金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