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80、90后我们终于吃上了“童年奢侈品”,却再也找不回那个味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0:00 1

摘要:还有那款标价39块8,你在柜台前磨蹭了半小时,最终也没能得到的变形金刚。

“妈,我要这个!”

“太贵了,下次再说。”

——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童年里,听过最多、也最失望的一句话。

还记得吗?那包躺在小卖部玻璃罐里,闪闪发光的喔喔奶糖

那瓶只有在客人来时,爸妈才会拿出来倒上小半杯的健力宝;

还有那款标价39块8,你在柜台前磨蹭了半小时,最终也没能得到的变形金刚。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我们的童年,是一个“下次再说”的世界。而“下次”,往往意味着“不会再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年,我们共同的“求而不得”

1988年。最快乐的时光,是攥着五分钱,跑到村口的小卖部,买一包无花果丝。酸酸甜甜的滋味,能回味整整一个下午。

隔壁家的孩子从城里回来,带了一盒大大卷。他像个小皇帝一样,小心翼翼地卷下一小截分给我们。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口香糖可以不是一片片的,而是像卷尺一样,“想吃多少,切多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8年。同学们开始喝一种叫乐百氏的酸奶,瓶子像个小葫芦。

喝完后,瓶子还能用来装水。我喝不起,只能在家用白糖冲水,灌进旧瓶子里,假装自己也拥有过。

那年春晚,范晓萱唱着“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所有人都想要一个她的同款随身听,用来听小虎队和四大天王。而我,只有一个红色的磁带复读机,用来播放英语听力。

物质的匮乏,刻下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坐标。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它所代表的“正常”和“被认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次再说”背后,是父母沉甸甸的爱

小时候,总觉得父母抠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连一包糖、一个玩具都舍不得。

直到很多年后,自己工作了,才知道生活的不易。

母亲后来告诉我,90年代初,我爸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多块钱。那辆我羡慕了很久的四驱兄弟的赛车,要25块。

这意味着,我爸要不吃不喝工作快一个星期,才能买得起。

那件妹妹吵着要买的公主裙,68块,是我妈在纺织厂里,弯腰劳作整整三天才能换来的报酬。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不是不爱,而是他们把爱,换算成了更实际的东西:

——是早上卧在面条底下的那个荷包蛋

——是冬天来临前,母亲连夜赶织出来的新毛衣

——是父亲省下烟钱,在开学时给我买的一个个包书皮

他们用“下次再说”的拒绝,换来了“这次一定”的温饱。 我们那时不懂,原来“不买”,也是一种爱。

我们终于实现了“零食自由”,却为何快乐不减反增?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们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可以轻松地买下一整箱的健力宝,却发现它好像没有记忆里那么甜了。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给自己的孩子买下最新款的奥特曼、艾莎公主裙,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们终于活成了小时候梦想的样子——那个“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大人。

可是,为什么当我们站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却常常感到一种索然无味的空洞?

我们买得起的,是商品;我们买不回的,是童年。

那种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终于够买一包小浣熊干脆面,迫不及待地拆开,先摸摸里面有没有水浒卡的激动心情,价值千金。

从“求而不得”到“尽情给予”,这就是成长的意义

如今,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他们的“下次再说”,是真的下次再说,甚至不用等到下次。

我们拼命地给予,或许正是在补偿那个曾经“求而不得”的自己。

我们不想让遗憾,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

但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奋斗的意义:

我们吃过了“匮乏”的苦,

所以拼命为他们创造了“丰裕”的甜。

我们经历了“下次再说”的失望,

所以努力兑现他们“这次就好”的愿望

小时候,快乐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就幸福;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幸福;

而现在,快乐是一种心态,明白了就幸福。

我们再也找不回那包无花果丝的味道,但我们终于懂了父母那句“下次再说”背后的深情。

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味道,却拥有了读懂童年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80、90后的成长。——虽然慢,但终将懂得一切。

来源:点点星光微微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