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她今年40岁,山东人,有个女儿刚上初中,工作是社区图书管理员,生活没什么大风大浪,也没什么特别的压力。
去年冬天,她开始觉得外阴有点痒,起初没在意,以为是天气干燥或内裤不透气,就去药店买了点洗液,按商家说的每天洗两次,几天后好像缓解了一些。
可过不了多久,症状又回来了,还多了一点灼热感。有时候走路多了,还会觉得外阴那块皮肤有点刺疼。她依旧没当回事儿,一拖就是三个月。
后来她发现外阴部位有一点点破溃,小米粒那么大,颜色也有点变了,摸上去有点硬,不像是普通的皮肤破损。
她这才开始紧张,但还是没直接去医院,而是先在网上查了各种信息,什么外阴湿疹、外阴白斑、真菌感染,看来看去都觉得跟自己差不多。
直到那个硬块开始渗液,有轻微出血,她才被家人劝着去了当地市医院妇科。检查完医生说要做活检,她当时就有点懵,医生没多说,只让她等结果。
两周后结果出来,是外阴鳞状细胞癌。她当时完全懵了,怎么也想不通,这种病怎么会找上自己。
医生说这种癌在所有妇科肿瘤里算发病率比较低的一种,但她这个已经属于中期,可能需要手术配合放疗。
她一个人坐在诊室外面很久,脑子里一片乱,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家人,更不知道手术会不会影响生活。她只记得医生说了一句话,“这种病不是绝症,但你来的晚了。”
大多数人不知道外阴癌是什么,听到“癌”这个字就本能地往绝望方向去想。但实际上,外阴癌的早期治愈率并不低,关键在于发现的早不早。
这类癌症多见于更年期女性,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但这几年40岁以下的病例开始多起来。
这个趋势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HPV感染率在年轻人群中上升,另一个是女性自检意识的薄弱。
她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城市女性对妇科健康的普遍忽视。
医生回访时提到,她的HPV高危型阳性已经超过五年,只是她从来没有做过宫颈和外阴联合筛查。这就是问题所在。
很多人做体检,最多做个B超、验血,很少人注意到自己是否被HPV感染过,或者感染后是否清除干净。
HPV不只是宫颈癌的风险因素,也和外阴癌、肛门癌有密切关系。这些知识并不新,但从来没有系统地进入大众视野。
即使有宣传,也被放在一个模糊的“妇科疾病”大类下面,变成了一种不痛不痒的建议。
她在接受手术前,转去济南的一家三甲医院,做了全面评估。主治医生说,她这个病例不能只看局部病灶,还得评估免疫系统状态。
查出来她有长期睡眠不足、慢性疲劳、内分泌紊乱的记录。
医生说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会降低身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从而加速癌变过程。
这个观点和传统印象不一样——癌症不只是基因突变的问题,还是一个身体长期被压榨、免疫系统逐渐松垮的结果。身体不是一天变坏的,是一点一点累出来的。
手术做得不算轻松,切除了部分外阴组织,还做了淋巴清扫。术后她的恢复过程并不顺利,有感染,有局部渗液,也出现过抑郁情绪。
她一度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和任何人说话。术后一个月去复查时,她对医生说了一句,“我不是怕疼,我是觉得自己不完整了。”
这不是情绪化的说法,而是病人真实的心理反应。对于女性来说,外阴不仅是生理结构,也是身体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失去这一部分,不只是手术带来的创伤,还有对完整感的失落。
医生为她安排了心理咨询,又介绍她加入一个外阴癌康复群,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病人,但她却成了群里最年轻的一个。
那天她哭了很久,从那之后她慢慢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她开始用自己的病例写日记,也开始尝试在社区里讲健康课。
她说,别人都不愿讲的,她来讲。不是为了出名,是觉得这个事不该藏着。
她的身体恢复得还不错,半年后检查没有复发迹象,但她对生活的看法变了。
她开始按时体检,定期复查HPV,关注饮食和情绪,还劝家人也要重视身体信号。
这种改变不是医生的功劳,也不是家属的督促,是病痛给她的一次重启机会。
这件事让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总把疾病分成“该说”和“不该说”的两类?
外阴癌只是一个点,它代表的不是某种罕见疾病,而是一类被沉默压着的身体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多数人都能随手搜索知识,但身体的不适一旦和“隐私”挂钩,就变得尴尬、羞耻、不好意思开口。这种社会氛围,比病本身还要危险。
有个数据值得放在这儿。2021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外阴癌每年新增病例约4200例,虽然在所有癌症中占比不大,但发病趋势在年轻人群中逐渐上升。
而在这4200例中,有近3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这背后的问题,不是技术落后,不是医疗资源缺乏,
而是初期症状太容易被忽视,或者说被“合理化”——痒了?洗洗就好;破了?换内裤;硬了?最近上火。这些反应不是无知,是一种被灌输的逃避。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现代人太依赖“智能判断”。身体有点什么不舒服,就去问AI、查网页,甚至用App自我诊断。
工具没错,但工具不能替代判断,也不能替代触诊、化验和医生的经验。
她当初如果在第一次症状出现时就去做一次阴道镜检查,就不会等到病灶硬结、皮肤破溃时才惊觉。
但她也不是不负责任的人,她只是太相信自我判断、太不愿打破生活节奏了。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