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Oracle就是做数据库的老牌巨头。但如果只用“数据库”去定义它,那就小看了这家公司。
SAP VS Oracle ERP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Oracle就是做数据库的老牌巨头。但如果只用“数据库”去定义它,那就小看了这家公司。
除了数据库,它的ERP软件同样与SAP并肩多年,在全球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甲骨文Oracle与OpenAI达成合作。图源美联社,侵删
这次真正让Oracle重回公众视野的,是一笔让人觉得“风头正猛”的合作。
据相关消息,OpenAI与Oracle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未来5年将采购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算力服务。
换句话说,AI的热潮不仅让初创公司投入钱去训练模型,也让像Oracle这样的传统巨头抓住了全新的增长点。
虽然Oracle自己没有参与AI模型研发,却在最关键的环节切入,反而成为了赢家。
金蝶软件
看到这里,不少人自然会想到国内的金蝶和用友。
过去几年,两家公司都在全力围绕云转型、AI管理转型,投入不小,但整体仍然承受着亏损的压力。
用户需求复杂多样,一边希望拥有类似SAP、Oracle的强大功能,一边又难以承受高昂的实施成本和二次开发费用,这让它们走得很艰难。
互联网泡沫
那么,它们能不能学Oracle,靠AI完成翻盘?
答案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互联网泡沫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浪潮能改变生活方式,但并非每家公司都能从中获益。盲目跟风,往往是先消耗资金,再被淘汰。
真正的机会,反而可能在“AI+管理软件”的落地环节。
这里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底座,还需要灵活的业务适配能力。国内企业与其追求“大而全”,更需要“快而准”。这时候,零代码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eversheet既能与金蝶、用友这样的管理软件系统对接,又能接入AI大模型,比如豆包、DeepSeek,让数据处理和流程自动化更贴近业务人员的需求。
管理软件
换句话说,Oracle是通过算力服务绑定了AI的核心需求,而国内厂商完全可以通过这类工具,把AI落在更接地气的场景里。比如库存预警、生产排产、报表分析,这些都是AI能快速发挥作用的地方。
Oracle甲骨文公司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国产管理软件未来的方向在哪?是照搬Oracle的模式,期待某个巨头突然砸来一张天价订单?恐怕不现实。真正的窗口期,应该来自本土企业数字化的独特需求。
国内企业数量多、差异性强,光靠通用软件无法满足,所以需要不同的模式来切入组合,而不是陷入各打各的的全盘皆输的境地。
再一个所谓互联网泡沫没有消灭互联网,而是重塑了行业格局。AI浪潮同样会淘汰一批玩家,但也会留下新的赢家。Oracle已经完成了它的逆转,而金蝶、用友软件要做的,不是复制,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 | MENG
来源:清源e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