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西贝餐饮创下62亿营收神话,800万储值用户贡献超20亿资金池,单店年营收高达1500万。
2023年,西贝餐饮创下62亿营收神话,800万储值用户贡献超20亿资金池,单店年营收高达1500万。
然而一颗冻了两年的西兰花,让这个餐饮巨头瞬间从云端跌落,门店排队消失,日营收损失超200万。
20亿储值资金究竟用在了哪里?卡里的钱如何买回失去的信任?
先说说这20亿储值金的生意经。
西贝玩的这套预付费游戏,说白了就是先收钱后服务的买卖套路。
800万用户乖乖把钱交出来,企业拿着这笔巨款去做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相当于银行给了一笔不用还利息的巨额贷款。
按照市场利率计算,20亿资金每年能省下6000万到1亿的利息成本。
这笔钱躺在账上不动,就是纯利润。
更关键的是,西贝的食材采购成本只占总营收的30%,远低于行业35%-40%的平均水平。
钱这么好赚,自然就有人动歪脑筋了。成本控制压得越狠,利润空间就越大,但品质把控也就越松。
想想你上次去西贝,孩子吵着要儿童餐的情形。
那种充值时的期待和发现问题时的失落,每个储值用户都懂。
西贝早早就打造出儿童友好型餐厅的定位,专属菜单、小玩具、儿童椅,处处迎合孩子喜好。
2024年儿童餐销量超过2000万份,儿童客流达640万人次,营收增长了415%。
这就是西贝高明的地方:用孩子影响家长的消费决策,把就餐变成一种情感绑架。
一个馒头21块,三只饺子29元,豆腐汤卖到69,花卷也要33元。
很多人看到价格第一反应是离谱,但看到环境、服务、菜单包装后,又觉得好像值这个价。
这套营造身份感和氛围感的打法,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接受高价,甘愿为情怀买单。
信任这座大厦,最终被一颗西兰花给震塌了。
事情要从一位食客的吐槽说起:"把卡里的钱花完后,我们就再也不会来了,它给顾客上冷冻两年的西兰花。"
懂行的人都知道,绿叶菜在冷链里的最佳保鲜期最多30天。
超过这个时间,营养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两年时间简直是在开玩笑。
西贝员工自己都承认,羊肉是每年一次集采冷冻发往全国门店,"我们不可能天天杀羊"。
肉类冷冻还能接受,但蔬菜冷冻两年端上桌,这已经不是节省成本,而是在透支信任了。
北京消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预付费投诉里,食材问题占比高达35%,比2022年翻了快一倍。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食客发现,充值时承诺的"新鲜食材",到了餐桌上变了样。
就像小区门口那家突然关门的健身房,跑路前总在疯狂推销年卡,钱到手了,服务就跟不上了。
罗永浩在微博上直接开炮:"用预制菜卖高价,令人恶心",这番话迅速引发舆论风暴。
西贝的回应方式,彻底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甚至扬言要起诉罗永浩,还组织了所谓的1.8万人作战大会。
这番强硬表态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网友更加愤怒。
紧接着罗永浩开直播举证,收集了200多条证据,还悬赏10万元寻找线索。
网友纷纷晒出用餐照片和视频,证实菜单中多道菜品确实存在预制化问题。
9月13日,西贝终于发布道歉信,承认7道菜属于预制菜,承诺10月1日前整改。
但道歉信中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被指恶心消费者,引发更大反感。
餐饮这行当看着光鲜,其实利润薄得可怜。
头部连锁餐企平均净利润率不足8%,比奶茶店还低3个点。
西贝一年营收62亿,算下来纯利润可能还不到5亿,这种情况下,成本就得一分一分抠。
食材采购占30%,人力占25%,房租占15%,每一笔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为了压成本,很多连锁品牌搞标准化采购,西贝的羊肉集采就是这个思路。
中央厨房加冷链配送,能极大压缩食材采购和后厨人工成本,效率高,浪费少,还能快速扩张。
但问题出在"过度标准化"上——什么都集中采购、集中加工、集中配送,最后变成一道道"复热"菜品。
更麻烦的是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西贝从内蒙古临河的小吃店起步,巅峰时全国门店接近600家。
现在虽然调整到370余家,扩张的痕迹还在。
门店多了,供应链就会越拉越长,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中间要经过采购、仓储、运输、门店加工好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只要一个环节松懈,两年前的冻菜就可能端上桌。
老北京胡同里的面馆为啥很少出这种事?
因为他们就开一两家店,老板每天亲自去菜市场挑菜,有问题当场就能发现。
欧美国家的预制菜标准和监管体系相对完善,食材溯源、保质期标注、营养成分公示都有严格要求。
而国内的预制菜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期,标准缺失、监管滞后成为普遍问题。
国家卫健委已经宣布,《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
这个标准的出台,将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现状,让消费者有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
西贝从赚麻了到翻车,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媒体实地探访发现,门店排队现象消失,外卖订单减少一半,日均营收损失超过200万元。
对一家以高客流、高翻台率为核心运营逻辑的餐企来说,这无疑是重创。
社交媒体上,一位顾客在门口看着外卖盒说:"味儿没变,心凉了。"
这句话三天内被转发过万,成为消费者情绪的集中表达。
预付费模式本来是好事,顾客图方便,商家能提前回笼资金。
可当储值金额占到营收三成以上,有些企业就容易本末倒置。
西贝沉淀的20亿储值资金,本来能用来升级冷链、优化供应链,让食材更新鲜。
现实却是把钱揣进兜里,对后厨的陈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食客不傻,一次两次可能没察觉,时间长了总会发现菜的味道不对、颜色不对。
等他们反应过来,充值卡里的钱再多,也不会再来了。
信任就像刚摘的西兰花,新鲜的时候看着喜人,放久了发黄变质,就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盯着西贝怎么处理这件事,是发个声明就完事,还是真能从供应链改起?
透明化将成为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消费者将更加重视知情权。
那些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老板不用天天喊口号,就靠"当天采购、现做现卖"八个字,就能留住回头客。
西贝要学的不是怎么开更多店,是怎么让每个进店的顾客下次还想来。
餐饮不是资本游戏,是实实在在的良心活。
每天开门营业,先问问自己:今天端给顾客的菜,敢不敢给自己孩子吃?
餐饮业本质上是信任生意,技术可以标准化,信任却需要用心维护。成本压力大可以理解,但不能在食材新鲜度上打折扣。
透明化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将更加完善。那些真正把顾客当家人的餐厅,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还敢在餐厅办储值卡吗?如果办,你最看重什么保障?
来源:南笙墨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