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 || 城市更新如何助力商业焕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04:06 1

摘要:9月13日,“2025服贸会·中国商业地产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本次论坛以“新商业、新运营、新价值”为主题,围绕新消费产业、情绪消费、商业焕新、社群运营等热点话题展开。

9月13日,“2025服贸会·中国商业地产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本次论坛以“新商业、新运营、新价值”为主题,围绕新消费产业、情绪消费、商业焕新、社群运营等热点话题展开。

本次大会圆桌对话环节,探讨的是“城市更新中的商业焕新”。圆桌主持人由RET睿意德创始合伙人索珊担任,对话嘉宾包括大悦城控股副总经理魏学问,中海商业副总经理张建华,恒太商业董事长胡芳园,成都东郊记忆董事CEO熊锐,EKA·天物总经理叶文静,怡城新时代商管董事总经理赵宇。

这场圆桌汇聚了来自资产方、运营方、专业机构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代表性力量,以不同路径、多元视角展开深度对话。在这场30分钟的交流中,每位嘉宾发言背后,既藏着对行业现有发展路径的复盘总结,也关乎行业未来趋势的走向,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Part 01

行业对话

一开场,索珊表示,“如今的空间正从‘功能至上’转向‘以人为本’”。基于这一行业趋势,她进一步向在场嘉宾抛出两大议题:其一,商业焕新的关键抓手究竟是什么?其二,如何界定商业焕新的成功标准?

魏学问认为,商业焕新的抓手在于“定位”与“设计”。至于成功标准,他提出需区分两类情况:有收益看投资回报;无收益则看能否实现可持续的人气提升。

张建华提出,商业焕新的核心抓手应聚焦于“在地化”,即深度挖掘城市更新的文化肌理,精准提炼在地文化内容。关于成功标准,他认同魏总的看法,并强调要依法经营、合理盈利;如果确实面临盈利困难,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胡芳园强调运营前置是核心抓手,并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定位;其次是融合创新,打造真正打动人心的新消费场景。至于成功标准,她的判断很直接:先看客流,再看现金流。

熊锐提出,商业焕新首先要抓住两点:一是精准锁定客群定位,二是因地制宜把空间效果做到最大。同时他强调,务实层面也不能忽视:得先算明白账,更要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型,这样项目才算立得住。

叶文静结合实践提出运营模式、内容筛选、社区共创三个核心要点,目标是将商业空间从购物目的地打造为生活目的地。至于焕新成功与否,她觉得关键在于可持续的运营。

赵宇提出,新周期里看新商业,“商业向善”、“利他”和“利益驱动”是特别重要的一点。至于商业焕新的成功判断标准,她认为就看各方一起共建的大生态系统,是不是真的健康、能持续下去。

Part 02

交流问答

在城市更新的商业环境里,要做好项目改造、同时又能持续吸引年轻消费者,您觉得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魏学问:项目改造是建“躯壳”,吸引年轻人才是真“灵魂”,怎么让灵魂稳稳装进躯壳里,就是现在最大的挑战。我们的解法是从全价值链入手,打造 “形散而神不散” 的产品线。具体来说有三点:首先是锚定年轻人为核心目标群体;其次是减少主力店占比,引入更多小铺带来时尚有趣的内容;最后是加大经营投入,传播差异化、年轻化时尚内容,推动全价值链形成良性循环。

大吉巷开业后,引发行业内高度关注。从购物中心到社区商业,中海商业是如何理解自身产品线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

张建华:中海在城市更新领域布局已久,比如苏州环宇荟、上海中海环宇城Max等,均是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今年5月开业的大吉巷,同样延续了这一方向。

作为一个总面积36万方的泛商业项目,大吉巷打造过程中,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这也是中海企业担当的体现,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是在地识别,其次是产品设计,最后是冗余留白,其中最后一点尤为关键。我们在大吉巷做了超1万平方米的下沉式公园而非商业,恰恰是这片留白,成了项目重要的流量入口。

在城市更新中,中海的核心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依托地产开发的深厚积淀,我们对城市发展逻辑与空间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在城市核心区域实现更优布局;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多以综合体形态呈现,而中海商业本身秉持 “泛商业” 理念,已构建起覆盖甲级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长租公寓及产业园的多元业态矩阵。这种 “多要素聚合” 的能力,让我们能为项目注入独特的复合价值。

恒太商业长期深耕中小城市,在城市更新中,区域消费力是否足以支撑项目落地运营?运营创新与城市实际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胡芳园:在我看来,判断区域消费力的核心标准,关键在于人口基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下沉市场本身拥有庞大人口体量,且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健增长,因此 “消费力不足” 其实是消费商业创新领域的伪命题。

当前实体商业真正面临的挑战,其实是线上商业的冲击。对当下年轻人而言,线上商业已是“传统模式”,线下商业才是“创新方向”,这与我们这一代的认知完全相反。也正因此,做城市更新项目时,我始终强调两点:一是“运营前置”,实现与竞争对手的精准定位;二是“融合创新”,打造打动人心的消费场景,把消费者从线上拉到线下。

东郊记忆已经是城市更新标杆项目了,如果作为一个资产盘活的主理人,您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熊锐:我们做东郊记忆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就是将场景记忆转化为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大家来后不仅认可,更能被打动。具体说是做了三件事:首先是强化 “照相指数”。不管是商家门店还是公共区域,设计时都会优先考虑 “能否形成可拍摄场景”, 能让消费者主动拍照,才是触发情感共鸣的基础;其次是高频内容输出。我们利用场内的高大空间做展览、办演出,相比商业的慢迭代,展览和演出能快速更新内容,让消费者每次来都有新鲜感,实现 “常见常新”;最后是贴合年轻人需求做业态。我们锚定年轻客群,围绕 “好玩、好逛、好吃”布局,引入国货潮牌和风味餐厅,契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您如何看待城市更新的复制性,在不同城市,哪些需要保持在地化?

叶文静:城市更新中可复制的是运营模式与策略打法,基于实践我将其归纳为四点。

1、“记忆再生产” 的开发模式。我们拒绝表面化翻新,在严格尊重历史保护结构、最大程度保留厂房工业风貌的前提下,完成空间功能改造,核心是追求 “可实用的未完成性”。最终目标是让进入园区的人,能对中船过往的历史产生 “可体验、可沉浸式触摸” 的感知。

2、美学经济的价值链构建。我们以建筑美学来转化消费动能,对园区内40余栋老厂房进行重新设计与翻新,既还原了地中海风情、上海石库门等多元建筑风貌,也打造出 “铜堡” 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改造完成后,园区真正实现了 “世界建筑博览群” 的初始设想。

3、社群共建的共生机制。构建起商户、用户与内容创造者的三方共生关系,商户入驻 EKA・天物,并非单纯的 “支付租金” 模式,我们会与商户深度互动,共同策划快闪活动、联合打造展览、研发联名产品,并针对这些共创内容开展盈利分成。这种模式让我们与商户从 “租赁关系” 转变为 “共生伙伴”,共同为园区生产优质内容。

4、“持续活力”的生活方式平台。通过 “内容聚集人流”,依托 “场景留住人群”,再以 “社群为商户赋能”,最终实现项目从 “消费目的地” 向 “生活目的地” 的转型。

虽说策略可以复制,但内容层面必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每个城市更新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唯有挖掘并放大自身专属亮点,才能真正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对于园区和文创领域的城市更新,政府、开发商、运营商三方缺一不可,您怎样看待三方的利益边界和责任划分,如何让项目推进得更顺畅、真正落地见效?

赵宇:这事确实复杂。特别是做城市更新,不管是工业遗址改造,还是涉及县域、乡村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太多了,要是前期大策划阶段就想把利益分清楚,很容易起争执,这本身就是个难题。其实更简单的思路是先做好自己,在这个复杂系统里,各方都有自己该在的 “位置”,也就是 “生态位”,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第一步要抓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经济在调整重塑,各地城市更新都有自己的难点;这一轮要推进,不管是政府、投资方、业主,还是运营商,大家得对长远目标有共识才行。说白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形成集体愿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至于具体怎么干,找到科学方法、坚决执行就够了。

Part 03

未来展望

圆桌对话最后,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描绘了5年后商业创新为中国城市带来的改变。

魏学问:带来更多的客流引擎。

张建华:我们一定要从城市再回到城市,在城市中间开发。

胡芳园:让每一个城市闪耀商业之美。

熊锐:生活是美好的,五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叶文静:城市更新让我们城市变得更温暖,让更多的认同者来到我们的每一个项目。

赵宇:用价值观驱动商业创新,构建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文明。

来源:田心看房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