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水平的大学,尤其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前沿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凭借团队、平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研究型大学具有更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水平的大学,尤其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前沿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凭借团队、平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研究型大学具有更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3月底举行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随之揭开面纱。这十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由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高校领衔完成,覆盖空间科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神经科学、高能物理等重要领域,代表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先水平。
“年度科学进展”反映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由多位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学术带头人进行遴选和投票,最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议,确定最终名单。
细细分析这十大科学进展可以看出,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表现依然抢眼,有7项研究成果由高校科研团队主导完成,其余成果则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的科研院所完成,再次证明了高校突出的学术能力。
研究型大学领衔2024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对新兴智能计算模式的探索从未止步。由于光具备传播速度快、表征维度多、计算功耗低等特性,智能光计算用光子替代电子作为计算载体,以光的受控传播实现计算,有望对当前计算模式带来颠覆性的突破。
针对大规模可重构智能光计算难题,清华大学方璐、戴琼海等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摒弃了传统电子深度计算的范式,首创了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方璐教授长期专注于人工智能与计算光学方面的交叉研究,在认知智能、光场元成像和大规模智能光计算方面取得多个原创性成果,2024年刚刚被授予“科学探索奖”。
而戴琼海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介观活体荧光显微技术、生物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光学计算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台吉比特荧光显微镜,领导了神经形态光电子计算领域的研究,在衍射处理单元和全模拟光电芯片取得重大突破,为下一代计算架构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
本次方璐教授、戴琼海教授的研究,建立了光子干涉-衍射联合传播模型,研制出国际首款大规模通用智能“太极”光计算芯片,实现了大规模光子神经网络的推理与训练,有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和智能无人系统等注入算力发展的“光子”动力。
作为国内基础科学研究的战力“天花板”,北大汇集了多位国内外物理学大拿。
现就职于北大物理学院的马仁敏教授,是国际凝聚态光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国家杰青,凭借对科研的执着热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长期致力于微纳激光物理与器件研究,在纳米激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经过十余年研究,马仁敏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并研制出迄今为止模式体积最小的激光器,为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提供了全新的原子级成像工具。与常规激光器相比,纳米激光器具有更低能耗、更快调制速度等特点,未来或许将在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长期以来,如何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让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能摆脱高昂的花费,用上安全、有效的CAR-T细胞疗法,这是无数人体免疫领域的医学家的目标。得益于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等人的多年攻坚,这个目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海军军医大学是“211工程”中为数不多的医学院校之一,实力强劲。其附属长征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风湿免疫专家,也是我国风湿免疫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徐沪济教授的带领下,联合团队用研制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了2例严重难治性硬皮病和1例炎性肌病患者,对广泛使用CAR-T细胞疗法和降低其治疗费用起到推动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克氏综合征(XXY)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遗传学因素,其额外的X染色体损害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数十年来始终未解,一直困扰着医学家们。如今,在北大乔杰教授等人的不懈努力下,这个难题逐渐被揭开面纱。
现任北大常务副校长的乔杰教授,是国内生殖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同时担任北大医学部主任,长期致力于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累累硕果。
在乔杰教授的主导下,袁鹏、闫丽盈等组成的团队研究发现,克氏综合征男性生殖细胞的发育缺陷始于胎儿期,其生殖细胞的额外X染色体未发生失活,导致X染色体基因表达失衡,迫使细胞滞留于幼稚状态。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发现抑制TGF-B通路可促进生殖细胞分化,该发现不仅为克氏综合征患者不育的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方向,也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在量子物理学领域,北大、中科大、南大都是不折不扣的强校和重要科研单位。
来自南大的杜灵杰教授,主要从事分数量子霍尔态和拓扑激子绝缘体的研究。早在2019年杜灵杰就与合作者首次在光学观测中,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出现集体激发的现象。如今,他又与团队一起,基于砷化镓量子阱,在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观察到了引力子模。
对量子力学有所了解的都知道,根据波粒二象性,引力子被视为引力波所对应的自旋2的假想粒子,是连接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键。理论推测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或涌现出类引力子,这种凝聚态准粒子是自旋2的低能模式激发,然而,这种粒子一直未被观测到。
而杜灵杰教授本次在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为研究量子引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理解引力子物理的量子规律。作为量子研究的后起之秀,杜灵杰教授如今还未满40岁,希望在未来的学术征程上,还能有更多重大突破。
与清华、北大、南大等顶尖高校相比,苏大的综合实力并不在一个级别。不过,苏大也不乏高水平的教授、科研人员,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殳凹教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王殳凹教授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多年,在核能放射化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提出了放射性核素精准识别理念,曾或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他所任职的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苏大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放射医学领域的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多年研究,王殳凹与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使衰变能转化效率提高超过8000倍。该成果既为高效微型核电池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放射性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作为国内天文学科最强院校,南大不仅汇聚了国内外多位天文学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包括曲钦岳、苏定强、方成、孙义燧等中科院院士,并且拥有多个先进科研平台,在天文观测、宇宙学、天体物理等领域都有大量原创性成果。
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王涛教授,一直专注于在星系形成与演化、星系团与大尺度结构以及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的共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实现首次从观测上发现星系中心黑洞影响冷气体含量的直接证据。
在现代天文学中,探索星系中恒星形成的触发和停止机制是星系宇宙学是诸多天文学家乐此不疲的研究。根据现有理论,天文学家推测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影响星系从“生”(恒星形成星系)到“死”(宁静星系)转变的重要机制,但一直缺乏观测支持。王涛教授的研究,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为最终揭开星系生死之谜迈出关键一步。
除了以上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等联合团队完成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员牵头完成了“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苏刚等联合团队完成的“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这三个成果同样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如今,以清华、北大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正在大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需要最顶尖的成果来为自己正名。我们着手创办了那么多大科学设施,也就更期待越来越多拔尖人才和世界级的前沿科研成果的诞生。对此,我们都在翘首以盼。
来源:未名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