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十年一线教学的时光里,常常有家长向我倒苦水,说自家孩子是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在超市,孩子撒泼打滚非要玩具;在餐厅,大喊大叫扰人清梦;亲友聚会时,没礼貌的表现也让家长们尴尬不已。这些场景我都见怪不怪了,每个“熊孩子”行为背后,都藏着他们独特的心理密码。孩子
在我十年一线教学的时光里,常常有家长向我倒苦水,说自家孩子是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在超市,孩子撒泼打滚非要玩具;在餐厅,大喊大叫扰人清梦;亲友聚会时,没礼貌的表现也让家长们尴尬不已。这些场景我都见怪不怪了,每个“熊孩子”行为背后,都藏着他们独特的心理密码。孩子做出这些不良行为,大多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就像在超市非要玩具,可能是真喜欢,又不知怎么跟家长说,只能撒泼来吸引注意。
知道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就说说我总结的教育“熊孩子”的三个关键维度,这能构建一套有效的行为矫正体系。
第一个维度,规则和情感要保持动态平衡。我会给孩子们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表现好就奖励小红花,集满一定数量能换小奖品;表现不好就会有小惩罚,比如减少玩耍时间。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也注重用共情式沟通去理解他们的需求。有个孩子总在课堂上捣乱,我没马上批评他,课后和他聊天才知道,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跟他说理解他想被关注的心情,但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像积极回答问题。后来他的表现就有了很大改善。
第二个维度,日常教育要融入生活场景。吃饭时,我会培养孩子们的餐桌礼仪,让他们文明用餐,不挑食。做游戏时,建立轮流规则,让他们学会等待和分享。把行为矫正变成生活中的实践,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第三个维度,家长要建立“教育者角色认知”。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大,孩子一不听话就容易发火。我建议家长准备一个情绪日记,记录每次教育孩子时的情绪反应。这样能帮助他们管理情绪,避免把工作压力转化为教育暴力,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了解了这三个关键维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6个高频场景的实操指南。
在超市,如果孩子非要买玩具,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这次只买一样东西,或者达到什么条件才能买。要是孩子哭闹,不要立刻妥协,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等他情绪稳定了再讲道理。
在餐厅,去之前就跟孩子说好要安静用餐,不大声喧哗。如果孩子做不到,适当提醒,提醒没用就采取小惩罚,比如减少饭后甜品。
亲友聚会时,要让孩子学会打招呼、懂礼貌。家长可以提前教孩子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到了聚会现场,及时鼓励孩子使用。
孩子在家写作业磨蹭,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业时间表,完成一项作业就休息一会儿,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家长别急着插手,先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再引导他们换位思考。
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好看电视的时长,时间到了就提醒孩子关掉电视。
说完这些场景的应对方法,家长们也要实现角色升级,从管教者转变为成长教练。以前很多家长只知道批评孩子,孩子一犯错就打骂。现在要换个思路,把孩子当成学员,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帮家长做了家务,家长就要马上夸奖孩子懂事。
最后,建立和维护正向反馈机制也很重要。当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一个拥抱、一句表扬都可以。而且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得到奖励,这样他们才能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同时,也要定期跟孩子回顾他们的表现,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只要我们把握好这几个方面,耐心教育,“熊孩子”也能慢慢改正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优秀。
来源:育儿新时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