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回忆起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见过的招聘场面,那时博士生就已经挤满了会场,硕士生想进去都费劲,而现在,这种被形容为“地狱模式”的求职难度,似乎一年比一年更令人绝望。
[吐舌]一场招聘会,拥挤程度简直让人窒息,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一样,从校园深处一直漫灌到地铁站的入口,你根本摸不清方向,只能随着人流机械地移动。
现场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年轻的大学生面孔,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片人海中,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身影随处可见。
文凭还是敲门砖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有人回忆起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见过的招聘场面,那时博士生就已经挤满了会场,硕士生想进去都费劲,而现在,这种被形容为“地狱模式”的求职难度,似乎一年比一年更令人绝望。
现在的市场里,遍地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高素质人才早已不再是稀缺品,过去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话已然被淘汰,当高等学历不再是工作的绝对保障,那张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文凭也失去了魔力,焦虑占据了大学生的内心。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一种普遍的看法是,高校扩招让学历的含金量被稀释了,当本科生变得随处可见,研究生数量也急剧膨胀时,用人单位自然会顺势抬高门槛,招聘会上硕博生扎堆的现象,就是这种学历通胀最直观的证明。
但也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在源源不断地为那些已经饱和的行业培养毕业生,而社会真正急需人才的新兴领域,却无人问津,这种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在熟悉的赛道里互相消耗。
更残酷的是,求职这场战役,从不只考验专业能力,家庭的背景、人脉的深浅,这些无形的因素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远比其他人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压力下,个体显得无比渺小,许多学生涌入大型招聘会,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主办方用来装点门面的“业绩”之一,那种找不到方向的迷茫,和四处投递简历却石沉大海的挫败感,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成了为他人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人”。
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传统的那套求职方法已经落后,那种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含蓄,在今天的求职市场上,等同于自我淘汰。
那张精心制作的纸质简历,在堆积如山的申请材料中,不过是单薄的一页纸,如果你想被动地等待HR的垂青,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没人有会透过你平平无奇的简历,去挖掘你深藏不露的才华。
想从人海中突围,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吆喝”,让别人看见你,求职的战场,早已从线下的招聘大厅,蔓延到了广阔的线上世界,你的个人社交媒体,就是你最好的“线上展台”。
这不再是空谈,已经有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一个学设计的学生,靠着在网上发布的短视频作品,成功吸引了一家工作室的注意,一个擅长文案的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被一家新媒体公司直接录用。
甚至有一位懂规划的学生,把自己的大学生活经验做成分享,最终成了一名职场博主,工作机会也随之而来,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不再仅仅递出一份简历,而是主动打造一张更丰富、更立体的个人“名片”,这张名片上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你活生生的能力、思考和热情。
那么,这张至关重要的“名片”该如何打造?首先,要对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既不因学历而自负,也不因竞争激烈而自卑,最关键的一步,是搞清楚自己的“特点”到底是什么,不一定非得是多么高深的专业技能,它可以是你擅长摄影,是你特别会聊天,甚至是你打游戏打得特别好。
如果自己不清楚,不妨问问身边的朋友,在他们眼里你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找到它,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放大它,让它成为你最鲜明的标签,在线上可分享你真实的学习生活、记录你得点点滴滴,那种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鸣。
线下同样不能做“隐形人”,多去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在老师和辅导员面前建立一个积极活跃的印象,校园里积累的这些人脉和声望,随时可能转化为宝贵的实习或内推机会,无论你的学校背景如何,主动展示自己,永远是打破僵局的最好方式。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已不再是拿到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而是在毕业之前,能否成功地将自己自己塑造成一个鲜活、独特且充满吸引力的人,在这场激烈的求职厮杀中,能够杀出重围的,一定是那些最主动最懂展示自己的人!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