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教育部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写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一场关于自然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展开。4月6日,由京江隐翠主办的「做回自然的野孩子——自然成长主题沙龙&扶荔宫科学观察营」研学活动,以"自然成长分享+生态研学实践"双轮驱动模式,为当代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创
当教育部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写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一场关于自然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展开。4月6日,由京江隐翠主办的「做回自然的野孩子——自然成长主题沙龙&扶荔宫科学观察营」研学活动,以"自然成长分享+生态研学实践"双轮驱动模式,为当代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活动吸引了多组家庭深度参与,通过大咖现场分享与科研级生态探秘,重新定义了自然成长的意义。
自然教育赋能成长,大咖分享启迪心智
活动首站,自然教育领域资深大咖——全海燕【自然名“榆钱儿”】现场分享,作为在地自然(品牌)联合发起人、社区自然教育践行者,她通过鲜活案例与专业深耕经验,向家长传递自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自然里,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榆钱儿老师现场分享,自然不是选修课,而是孩子感知生命、建立认知的基石。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是在自然里,慢慢长大,自然的孩子眼眸清亮无比。感知四季的色彩变换、看到动植物生命的奇妙、专注观察一片落叶的纹路、追逐一只昆虫的轨迹, 在自然里,让孩子体会生活的美妙,不断突破自我,同时也收获友谊。天地之间的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自然之书。活动现场,榆钱儿老师还展示了自然笔记的创作技巧,鼓励家庭用观察与记录“收藏四季”,让自然之美浸润日常,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扶荔宫探秘,在植物王国里读懂生命
沙龙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们乘车前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扶荔宫。这座亚洲最大温室群,以多样生态微缩景观成为自然教育的天然实验室。扶荔宫探秘环节突破传统研学模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孩子们穿梭于热带雨林馆、沙漠植物馆与珍稀物种馆,触摸千年古藤的沧桑,观察食虫植物的生存智慧,聆听种子传播的“旅行故事”。这种将国家级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场景的创新,让科学素养培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成长体验。
亲子互动,沉浸式自然体验
转变教育模式,父母不再是旁观者,褪去传统教育监督者身份,家长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伙伴,专业人员担任成长导师,通过自然课堂,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寻植物的奥秘,让亲子关系在自然探索中升温。一位家长感慨:孩子追着讲解员问“食虫植物会不会吃蚊子”,这种主动求知的热情,比刷题珍贵十倍!
金康园小学金瑞校区已开学
金康园小学金瑞校区的开学,标志着区域教育生态链的进一步完善。作为盘龙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金康园小学秉承“科技创特色,习惯增内涵”的办学理念,以优质教育促进潜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让全维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塑造未来的土壤,努力让每一位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京江隐翠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自然教育的创新平台,更探索出"城市生态空间教育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当孩子们在扶荔宫触摸千年古藤的年轮,他们阅读的不仅是自然之书,更是自然成长教育模式的全面贯通——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成长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风财讯深度